深圳福田:构建“五个一”体系,促进人工智能+教育全覆盖

南都N视频APP · 深圳大件事
原创2025-11-09 14:32

11月7日,《人民教育》最新刊发了福田区教育局局长王巍的署名文章,文章系统阐述了福田区以“五个一”体系推进人工智能赋能教育从“试点应用”,迈向“全域融合”的创新实践与思考,一起来看全文:

人工智能作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正深刻改变教育生态。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以“先行示范”担当,探索构建“五个一”体系,系统性推进人工智能赋能教育从“试点应用”向“全域融合”跃升。实践表明,实现人工智能与教育协同发展,既需要技术创新“加速度”,更需要治理体系“导航仪”,唯有技术应用与制度设计同频共振,才能让智能教育回归育人本质。

一个顶层设计:擘画全域应用蓝图

推动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应用的目的,并非开设一门人工智能课程或开展人工智能技能训练那样简单,而是让人工智能推动育人模式变革,以人工智能引领构建以人为本的创新教育新样态。因此,推进教育人工智能应用要坚持规划先行、系统布局,以系统性思维进行战略统筹,避免“盲目跟风”和“碎片化建设”。

顶层设计是改革路线图。福田区印发《全域推进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的二十五条举措》(简称“25条举措”),突破“单点突破”传统思维,从全面普及人工智能教育、全景开展应用实践、全员提升素养、全链塑造应用生态、全域打造应用示范、全力构建伦理规范体系六个方面,形成“顶层设计—路径创新—生态重构”全域推进体系,将人工智能融入教育血脉,为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动能。

“25条举措”构建了“1—3—N”行动框架,分别是“1”个总体规划统筹全局,“3”个联动(区校、科教、产教协同)发力和“N”个场景(聚焦课程教学、发展评价、教研科研、教育治理、家校社共育五领域)精准落地,融入教、学、评、研、育、治全过程。既努力达成“为什么做、做什么、怎么做”的理性认知,又避免陷入“为用而用”的误区。同时,行动框架既强化了改革的系统性,又保留了各校自主探索的空间,形成“全区一盘棋、校校有特色”的生动局面。

一项示范工程:激发基层创新活力

制度的构建最终要落脚于教育教学实践场景。推进人工智能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不能在应试教育的轨道中进行,而是要回归教育的本质,让核心素养导向的教育全面落地,培养人工智能无法取代的创新人才。

图片

2025年,福田区实施教育AI“十百千”工程,即培育不少于10所应用项目校、100个应用场景、1000个应用案例,以点带面推动人工智能在基础教育全学段全学科全域应用,引导学校融入智能时代。福田区通过聚焦关键场景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示范工程,既验证技术效能,又为其他学校提供“看得见、学得会”的样本,降低试错成本,激发基层创新活力。

应用项目校是示范引领的核心载体

福田区在科学、语言、艺术、数理、身心健康、文学等领域,建设“创新学习空间+特色课程群+教研基地+创新人才培养+AI应用”五位一体的示范校群,推动AI赋能学校升级与特色发展。如科学领域,推出新质生产力进校园“五个一工程”,每所学校建设一个特色科学馆、一支科技校队、一个“双带”人才工作站、一个卓越科学教师团队、一个AI学伴,形成科教融汇、产教融合的AI赋能科学教育新格局。每所应用项目校都是AI赋能课程教学改革的教研基地,通过“入库——实践——联盟——推广”模式,实现成果共享、创新扩散与迭代演进。

应用场景是技术落地的关键节点

福田区围绕五大领域发布应用场景目录,鼓励学校创新。课程教学领域重点发力三方面:

一是利用AI赋能核心素养导向的新课程方案落地,将AI融入课程再设计、课堂反馈、个性化作业,破解跨学科学习、项目式学习难点,借助大模型构建跨学科学习智能体,支持教师设计项目;

二是推进AI赋能大规模个性化学习试点,用AI学伴系统分析学习行为,生成个性化路径,推行“一生一案”“一生一表”“一生一卷”;

三是探索AI赋能创新人才培养,构建“普及与拔尖并重”体系,建设“鲲鹏少年院”及分院联盟,联合高校、教育科技产业,将AI融入“发现——培养——评价”成长闭环,形成创新人才培育生态。

应用案例是经验沉淀的鲜活载体

福田区常态化征集可复制、可推广的应用案例,强化学理建模与学术表达。如个性化学习领域,提出“人类认知+人工智能”的“人机共育”范式,基于大模型开发融合认知图谱、情感模型、兴趣画像的AI学伴,探索人智协同学习模式。学生借助大模型知识图谱实现认知追踪,定位学习“堵点”与“卡点”,与AI开展“问题诊断——目标设定——资源生成——评估改进”深度对话,形成自定步调学习路径。教师指导学生自我分析、确定目标、设计提示词,构建人类智慧与人工智能双向增强的“未来课堂”新样态。

一支人才梯队:激活教育者的创新动能
教育者的创新动能直接影响技术赋能教育的成效。打造一支“懂技术、善应用、能创新”的先锋队伍,需要从“机制创新、能力提升、教研支撑”发力,变“要我用”为“我要用”,让人人成为智能教育主导者,形成“一师点亮一校、辐射一城”创新生态。

图片

激发活力关键在于机制创新

福田区实施“大先生2.0”计划,落实教育部教师数字素养标准,研制中小学教师数智素养标准框架,覆盖基础数字技能、学科融合能力、创新教学实践全场景指标,为教师提供成长路径。通过揭榜项目和订单式培训激发活力,以揭榜制推动科研转型,设立“AI教育创新专项课题”,认定成熟项目为区级课题,转化科研成果;推行订单式培训,让学校掌握培训主动权,实现问需于校、问需于师。

能力提升核心在于角色转型

福田区构建“AI+教师发展”全链条培养体系,借定制化研修推动教师从“技术使用者”向“教育创新者”转型。内容上,构建“三级培训体系”,即面向全体教师的“普及性培训”,面向骨干教师的“进阶性培训”,面向种子教师的“研究性培训”。方式上,创新“AI+OMO混合研修模式”,结合线上诊断与线下实践,用“AI教学伙伴”优化备课、授课、评价流程,打破研修空间边界,形成“诊断——实践——反思”闭环,助力教师形成数据驱动的学习分析、个性化学习路径指导、协同成长情感共鸣三大核心能力。

教研支撑聚力于课程改革

教研队伍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福田区坚持教研先行、全科推进,以AI助力新课改落地。一是全学科编制19册《AI可以这样用》教辅材料,涵盖教学规划、课时教学、主题活动、项目式学习、单元评价及AI工具箱、幻觉应对策略,方便教师“自助式”教学;二是全学科常态化组建“超AI”学科日“四个一”工作坊(一个应用场景、一个AI工具、一场微沙龙、一组实践案例),打造“手中有AI,脑中有智慧,心中有爱”新教学样态;三是打造特色智能体集群,强化优势项目,开发游戏化数学、跨学科学习等智能体,让技术嵌入教育血脉,推动AI应用迭代。

一个应用门户:打造有公信力的共享生态

面对人工智能的极速迭代,我们既需要拥抱人工智能,更需要守住教育公平底线与育人底色。福田区携手企业,在全国率先推出适配中小学场景的智能应用生态门户——“i福娃”,倡导“拥抱AI,更要拥抱爱”,汇聚智能、共生智慧,打造有公信力的教育智能应用生态。

图片

生态化整合智能矩阵。“i福娃”核心价值在生态化整合,平台以智谱清言大模型为引擎,联合多模态技术矩阵,集成课程教学、教研科研、发展评价等五大领域100余种教育模型和智能体,形成“一站式”智能超市。“i福娃”还提供“MyAI”功能,供用户收藏、定制个性化应用空间。教师可借智能备课、作业分析释放重复劳动,专注创造性育人;学生拥有“i健康”“i语言”等专属AI学伴,助力成长。

系统性促进数据融通。“i福娃”致力于破解“智能孤岛”难题,构建数据融通AI底座,支持多智能体协作,让AI成为随需调用的“超级伙伴”。平台还设有应用场景共享社区,创意成果可通过“应用广场”跨校共享,实现智慧流动增值与共生,形成“越用越优”的智慧共生网络,让科学实验室科幻创作、体育课堂AI健康监测等案例,成为“人机共生”学习生态的生动注脚。

轻量化实现公平可及。“i福娃”坚持“人人可及”普惠原则,通过轻量化多模态交互设计(小程序、App同步上线),确保技术可信、应用可控,构建“负责任、有选择、守底线”的教育应用生态。平台接入三类资源:经各级政府备案的模型、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的模型和工具、经应用专家委员会评估准入的资源。此外,福田区建设区域算力调度中心,为学校、师生及家长提供低成本接入优质AI资源的机会与模型底层能力支持,避免AI应用成为少数人专属。

一个产业联盟:构建多元协同共治格局

信息化打破了传统教育的边界,打通了教育、科技和产业之间的壁垒,形成协同创新合力。福田区以开放姿态汇聚资源,打造“AI教育科技创新联盟”,探索“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新路径,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与持续创新。

图片

多元共治构建协同创新共同体

福田区由教育局牵头,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区属国企、街道、教育科技产业等,组建“政府+科研机构+产业+学校+机构”的多方联盟。联盟以“教育+”战略为纽带,不仅聚合技术资源,还通过教育出海、创投合作等,形成“政府政策驱动、科研机构引领、头部企业赋能、教育场景落地、社会资本支撑”生态闭环,推动区域教育科技产业规模与质量双提升,实现从“单点突破”到“系统跃迁”的质变。

场景驱动激活产业创新动能

联盟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构建“以产促创、以用促研、以研带产”的良性循环。依托福田区创建的“广东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科学教育示范区”等平台,联盟向企业开放校园课堂、课后服务、研学基地等教育场域。如在“i福娃智习室”中,学生可借助大模型开展古诗词意境创作、跨学科项目实践,创意成果可通过“应用广场”跨校共享。从试点应用到成果推广,形成“需求牵引——技术攻关——场景验证——迭代优化”模式,让企业在真实场景中打磨产品、加速技术转化,实现“教育赋能科技、科技反哺教育”,为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新质生产力。

生态赋能打造全链条支撑体系

联盟创新构建“六个一”支撑体系,为教育科技产业注入持久动力。

一是一个联盟,由区教育局牵头,打造“产业+学校+机构”三方联盟,聚合头部企业,整合教育机构资源,引入上下游企业,推动产业升级;

二是一个平台,由区产投公司牵头,创设“AI教育科技创新中心”,集交易交流、产品孵化等功能于一体,助推研学基地建设;

三是一支基金,由福田资本牵头,成立AI教育创新产业基金,结合市场化运作与公益性原则,联动资本赋能产业;

四是一个园区,由街道牵头,规划“高品质低成本新型产业空间”,依托教育场域提供应用场景,促进教育与科技协同;

五是一项公益,由福田教育基金会牵头,引导联盟成员反哺教育基金,创新社会支持教育模式;

六是一个论坛,由媒体牵头,举办行业大会、校企联赛等,提升人工智能教育及相关产业影响力。

技术是一把“双刃剑”,人工智能赋能教育须坚持“伦理先行”,确保不偏离育人轨道,让智能教育有“温度”和“善意”。为此,福田区印发《中小学教育人工智能应用规范(试行)》,从准入、教学应用、伦理与安全、动态监管四个维度,构建覆盖教育AI全生命周期的制度框架,发出人工智能时代教育价值观的福田宣言。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周正阳 通讯员 韦国琼

南都N视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