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云艺脉——文徵明家族书画作品展
时间:2025年11月11日至2026年2月22日
地点: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馆)
明代江苏苏州一带(古称吴门)书画艺术盛极一时,领先全国。16世纪中叶,以文徵明(1470—1559)为杰出代表的苏州文氏家族,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引领了当地文人艺术活动,并深刻地影响着吴门地区的书画创作风格。展览展出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馆)和广东省博物馆及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收藏的文氏家族十位成员共69件(实物160件)作品,系统地呈现他们各自的艺术成就,展示文氏家族在明清绘画构建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以及家族谱系在文化传承中的历史意义。
全运共此时——民间工艺中的体育运动
时间:2025年10月25日至2026年1月26日
地点: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
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集合馆藏遴选出一批与体育题材相关的民间工艺精品共88件套举办专题展览,将动态的体育赛事凝结在静态的工艺品中,通过剪纸、石湾陶、枫溪瓷、广彩、广绣等多种工艺形式向观众展示生活中的体育运动。看非遗如何诠释体育之美,感受别样的“全运时刻”!
看见岭南——广东省“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成果展
时间:2025年10月25日至2026年1月4日
地点:南越王博物院
展览汇集了1990年以来广东省11项“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及省内重要遗址的361件/套文物,按时间线索,分为“岭南祖地”“文明进程”“融合之路”“潮舶千年”四个部分,串联起岭南从石器时代到明清时期的历史脉络,从考古的角度,阐释岭南文明,以考古发现,展现岭南融入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历史进程。
粤语·粤物——方言里的生活密码
时间:2025年9月28日至2026年3月29日
地点:广州博物馆
首个“会说话”的展览,听文物讲粤语!展览以广府人的日常生活为切入点,围绕“着衫”“行街”“食饭”“睇戏”“返屋企”这五个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环节展开,用粤语讲述老广故事,用粤物呈现岭南风情,如讲究的珠绣拖鞋,疍民的捕虾笼,老字号的餐具和月饼模、月饼盒,粤剧戏桥、唱片,手工藤枕、葵扇,国产品牌电器等,用最烟火气的“俗事”物品,解读粤方言及其背后的广府文化。
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历史陈列
时间:长期
地点: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
展览分“上下求索——中共三大召开的历史背景”“凝聚共识——中共三大的召开”“风起云涌——轰轰烈烈的大革命”“理想之光——新中国成立前牺牲的中共三大代表”四部分,通过108件/套文物、188张照片、22个图表、4幅油画、4组雕塑及多个场景,介绍中共三大在广州召开的历史背景、筹备过程、影响贡献,弘扬中共三大代表的理想信念。
湾区烽火 不朽丰碑——粤港抗战历史展
时间:2025年9月2日至2026年1月4日
地点: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
展览聚焦粤港两地抗战岁月,以“沦陷”“抗争”“胜利”三大篇章,系统梳理馆藏中与粤港抗战相关的文物、档案与历史影像,生动呈现了在党的领导下,两地人民众志成城、共御外侮的壮阔历史。展览共展出实物展品209件/套,历史照片与图表291张,更有“广州大轰炸”“同心共济”“东江纵队司令部旧址”“城市秘密斗争”“省港秘密大营救”等艺术场景与多媒体展项。
我们的乐队——十世纪乐舞文化展
时间:2025年9月27日至2026年3月29日
地点:南汉二陵博物馆
展览以五代十国时期的乐舞文化为主题,以“乐队”为叙事主线,汇集近200件(组)文物及展品,通过“序曲”“前奏”“背景音”“交响”“尾声”五大板块,系统重构十世纪乐舞文化多元交融的历史风貌,展现乱世中乐舞艺术跨越地域的共鸣与文明交融。
中国医史展
时间:长期
地点:广东中医药博物馆
展览展示原始社会至现代的医史文物和文献600多件。从医药创始到体系形成、从晋唐医学到宋金元医学、从明清医学到近代医学直至现代中医药,充分展现中医学发展历史轨迹。在医史馆内,独家馆藏医史文物有清代王晋绘《名医叶天士遗像》、商代“疾”字甲骨片、明代洛阳龙门石窟药方洞拓片、清代十二时辰药瓶与十二生肖药瓶等。
“追光之路——中国隧道发展史”展览
时间:长期
地点:隧道博物馆
展览展示了从古代火烧水激法开凿的“石门隧道”到新中国第一条自主研发高铁隧道“大瑶山隧道”,再到“世界最难铁路隧道”大瑞铁路高黎贡山隧道的建设奇迹。镇馆之宝——我国首台自主研发制造的土压平衡盾构机“中国中铁1号”原机,实物展现“大国重器”和“隧道神器”。馆外隧道主题公园高达6米的“隧道侠”雕塑等,也是值得打卡的好地方。
住宿业主题展览
时间:长期
地点:花园酒店博物馆
展览通过讲述花园故事、酒店故事、广州故事和中国故事,延展花园品牌价值内涵,传承住宿业历史文明,展示千年商都发展变迁,搭建产学研跨界对话平台,促进更广泛的行业交流,更有“国内首个以住宿行业为主题的专业博物馆”“连接整座花园酒店之立体博物馆”体验在地文化及城市发展之历史、人文等。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周佩文 实习生郑温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