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长兄如父·棠棣护珍——张善孖、张群与张大千旷世情谊特展”于北京圣佳艺术中心启幕。
作为中贸圣佳成立30周年庆典秋拍系列重要活动之一,本次展览以张善孖、张群与张大千的棠棣情谊为脉络,汇集近百件珍贵书画、信札及文房器物,立体呈现三位传奇人物四十余年的深厚羁绊与时代担当,为冬日的北京艺术界带来一场兼具人文温度与艺术价值的文化盛宴。
名家共话三张的“旷世情谊”
中贸圣佳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总经理薛世清先生,著名书札收藏家、黑龙江大学博物馆馆长、教授臧伟强先生,张大千纪念馆首任馆长汪毅先生,著名画家任重先生,台湾摩耶精舍管理员林政翰先生,美术史独立学者田洪先生,著名收藏家、张大千鉴赏家程恩嵘先生,中贸圣佳国际拍卖有限公司近现代书画部总经理王琛女士等莅临展览开幕式。
中贸圣佳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总经理薛世清。
开幕式上,中贸圣佳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总经理薛世清在致辞时谈到,今年是中贸圣佳成立三十周年,本次特展正是三十周年庆典秋拍系列活动中浓墨重彩的一笔。一直以来,中贸圣佳着力深耕中国书画领域,致力于发掘艺术品背后的历史肌理与人文精神,让传统文化在当代焕发新生。他表示,希望通过本次展览,让观众在笔墨间读懂“旷世情谊”的分量,让这份精神遗产代代延续。
张大千纪念馆首任馆长汪毅先生。
汪毅先生在致辞中表示,虽已立冬,但在展览现场中,观众能感受到兄弟般的情谊和温暖。他指出,此次展览的特色在于展现了张善孖、张大千和张群的兄弟情谊。张善孖和张大千是同宗同胞兄弟,张群与他们则是异父异母的同胞兄弟。在张善孖100年纪念展时,张群为展览撰写序言,张大千则称张群为“岳军吾兄”“岳军老乡长”“岳军老长兄”,视之为兄。这种特别的张氏兄弟情谊构成了展览的重要特点,类似的展览前所未有。
著名收藏家、张大千鉴赏家程恩嵘先生
程恩嵘先生在致辞中表示,非常荣幸参加此次展览,并对张大千先生的艺术人生深感触动。他谈到,张大千是中国绘画史上最具传奇色彩的巨匠,其艺术成就卓越,市场表现尤为突出,对后世影响深远。
著名画家任重先生。
任重先生指出,研究张大千离不开对张善孖、张群两位先生的探寻。张大千15年学画生涯中,二哥张善孖不仅是他的启蒙导师,悉心指导技艺,更将于右任、何香凝等引荐给他,为其艺术之路铺路。即便23岁赴敦煌临摹前夕,听闻张善孖去世的噩耗,张大千在悲痛中仍坚守使命,毅然前往,这份执着令人动容。
张群先生则是张大千一生的重要支持者,二人因书画相知结缘,情谊贯穿始终。张大千曾为张群祝寿创作《四天下》,以剑阁、夔门、峨眉、青城四处四川胜景入画,这些意象也成为他日后作品中的常客。尤为特别的是,这幅画作选用的是20岁时张群委托他绘制乾隆金笺的古纸,一纸承载数十年深厚交情。
中贸圣佳国际拍卖有限公司近现代书画部总经理王琛女士。
中贸圣佳国际拍卖有限公司近现代书画部总经理王琛女士分享了展览背后的故事。本次展览不仅呈现了张大千的艺术成就,更着力于展现其艺术人生中“守护与深情”的一面。她特别向张大千先生的家族表达了致谢,感谢张善孖、张群家藏的信任。她提到,张善孖与张群两位兄长在长达四十一年间,以不同方式守护着张大千的艺术之路:张善孖是其精神楷模,在抗战期间以艺术报国;张群则是其艺术知音,晚年更亲自安排医护团队保障其健康。
她指出,展览中一批珍贵的往来信札成为解读张大千海外生活的关键。尤其是他与张葆萝的二十余通信件,真实记录了一位艺术巨匠在异乡的孤独与坚韧。他在信中曾将自己比作“穿新鞋”,看似光鲜,实则步履维艰,但其间流露的乐观与对亲友的关怀,展现了一个有血有肉的张大千。尤为动人的是1947年离开大陆后,张大千对亲人的深深牵挂。他曾计划与最疼爱的侄女张心素见面,虽终未如愿,但仍特意创作陶渊明题材画作,托人辗转送至美国,借画寄情,以慰乡愁。这正是本次展览的初心——让深厚的情感穿越时空,与今天的观众温暖重逢。
著名书札收藏家、黑龙江大学博物馆馆长、教授臧伟强先生。
臧伟强先生分享了2004年在一场拍卖会上见证张大千作品引发多位藏家求购的亲身经历。他回忆自己与研究张大千的收藏家好友一同参加拍卖,预展时看见张大千的一幅泼墨泼彩巨制《云山图》。拍卖当天,因下雨交通堵塞,友人夫妇乘人力车赶到现场,最终以200万元拍得此画。提货时发现装裱是香港精裱,极为精美。有人当场出价700万元求购,更有神秘人士愿加50万购买,但被拒绝。后来一位74岁戴小礼帽的老先生(后知是著名收藏家林百里先生)欲加价数百万求购,但友人夫妇仍未转售,可见喜爱至深。此画后来在香港、台湾和美国多次展出发表,至今仍为藏家珍藏。
“虎痴”善孖的家国情怀
本次展览深入揭示了张善孖先生超越“虎痴”画家的宏大格局。他是一位将艺术与民族命运紧密相连的革命志士。
在抗战时期,他创作了《正气歌像传》《怒吼吧,中国》等巨作,以虎为民族精神的图腾,极大地振奋了国人士气。更令人敬佩的是,他于1938年毅然携包括与张大千合作在内的180余幅作品远赴欧美,开启了一场名为“艺术抗战”的海外征程。
张善孖先生在法国巴黎国家博物馆举办了兄弟画展,开创了中国画家在此办展的先河,并获法国总统授勋。在美国,他成为首位进入白宫的中国画家,向罗斯福总统赠画,其画作《勇猛精进,一致怒吼》更被用作纽约世博会的巨幅广告,为国家募得巨额捐款,全部支援抗战。他为陈纳德将军创作的《飞虎图》,其精神与意象直接影响了“飞虎队”的命名与标志,堪称“第四战线”的文化斗士。
展厅现场。
大千世界的温情底色
展览现场,一封长达2.7米的家书,是目前所见最长的张大千家书,满含对亲人的思念与归乡的期盼。它正是张大千与侄女张心素(张善孖之长女)的通信,这些信件与张大千绘赠张心素的作品,也是展览中最催人泪下的部分。
张心素晏伟聪成婚时,张大千以《寒枝白头》作为赠礼,以“白头翁”寓意“白头偕老”;为张心素绘《卷帘仕女》,祝福其雅致生活。1981年,在各方努力下,张心素母子得以赴美,期望能与叔叔张大千在美相见,再辗转至台湾团聚。然而,张心素在旧金山苦等半年,却因无法取得台湾通行证,最终未能与叔叔见上最后一面,只得“忍泪别去”。这段遗憾被张大千深刻地记录在赠予张心素母子的画作上,在《红叶小鸟》中他题写“忍泪别去”,在《渊明觅菊图》中更是老泪纵横地写下对故乡兄弟的思念,并嘱咐侄女将此画带回四川示于亲友,其情其景,感人至深。
展厅现场。
大千海外拓展的艰辛
展览中大量首次公开的张大千家书,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了解其真实海外生活的窗口,尤其是与过继儿子张葆萝(张心一)的27封通信,记录了他从1950年代至1980年代海外生涯的点点滴滴。
这些信件生动展现了一位艺术巨匠在盛名之下不为人知的艰辛:他辗转于阿根廷、巴西、美国等地,频繁办展的背后是经济的时常拮据、糖尿病与眼疾的困扰,以及跨国搬家的繁琐。信中多次提及他为筹措资金,不得已变卖心爱的珍藏,如王羲之《行穰帖》的质押与出售过程,令人扼腕。
然而,即便自身身处“绝境”,他依然以一己之力肩负着数十位家人、学生乃至佣人的生活重担,时常接济国内外的亲友,字里行间充满了“养其身易,养其志难”的无奈与巨大的家庭责任感。
展厅现场。
岳军张群的世纪情谊
张大千的艺术成就蜚声国际,而其背后最重要的支持者与推手,正是张群先生。
展览通过大量信札与文献,详细呈现了张群如何以政治家的远见与个人的深厚情谊,为张大千搭建起通往世界的桥梁。如早期在四川为其策划系列展览,在其经济陷入困境时亲自牵头组织画展并助其售画渡过难关,张群始终是张大千最坚实的后盾。
晚年,张群更是鼎力协助张大千回台定居、兴建摩耶精舍、安排医疗团队,处理其身后事。张大千为答谢张群协助兴建摩耶精舍而作的《开岁百福图》,以松树、吉祥花卉等题材,在离开美国前的最后一个除夕精心绘制,表达其最深切的感恩。据统计,在摩耶精舍时期的1675天里,两人见面多达575天。张大千每年唯一会亲自登门拜年的对象就是张群,这份友谊成为艺术史上的一段佳话。
观展现场。
大千先生何以成为艺术市场的“扛把子”?
著名收藏家、张大千鉴赏家程恩嵘:
在中国绘画史上,大千先生是最具传奇色彩的一位艺术巨匠。他的艺术成就最高,市场价格最坚挺,对后世的影响也是最深远的。大千是一位全能的画家,从题材上讲,山水、人物、花鸟、翎毛走兽无一不精,无所不能。从技法上说,工笔写意、泼墨泼彩也是无所不能。如果在绘画方面找一个全能冠军的话,那么非大千先生莫属。
大千先生26岁的时候在上海的宁波同乡会馆举办了他个人的第一次展览,一共展出了100幅作品,山水、人物、花鸟、翎毛走兽各25件,每件作品标价是20块大洋。几天的时间,所有作品一售而空,一场展览卖了2000块大洋。1925年2000块大洋是什么概念?鲁迅先生在北平的阜成门外大街买了一座四合院,也就是现在的鲁迅博物馆,一共花了800块大洋。就是说在1925年,大千先生的一场展览就可以买两座半四合院,画价是非常可观的。
上世纪三十年代,大千先生与溥心畬并称为“南张北溥”,随后又与齐白石并称为“南张北齐”。到了1935年,大千先生在南京举办了个人画展,徐悲鸿先生——当时是中山大学的艺术系主任——给他写序,称大千先生是“500年来第一人也”,评价是非常高的。那个时候大千先生只有37岁。如果悲鸿先生能看到大千先生以后泼墨泼彩的成就,绝对就不只是评价“500年来一大千”。
1934年到1937年的七七卢沟桥事变之前,三年半的时间,大千先生仅在北平一地就办了7次展览,平均是每半年一次,其中最有影响的是1935年12月在北平的中山公园水榭举办的“张大千关洛纪游画展”,一共展出了130幅作品,最低的售价是三四十块大洋,最高的卖了240块大洋。
1941年四五月到1943年底,大千先生西出嘉裕、礼佛敦煌,经过2年零7个月的时间,一共临摹了276幅敦煌作品,其中有183幅收藏在现在的四川博物院,有62幅在台北故宫,其余少量的散失在民间。从敦煌回来以后,大千先生在成都、西安、上海等地频频举办画展,其中最有影响的三次画展是在上海、成都举办的近作展,非常有影响。
第一次是1946年的11月21号到23号举办的第一次近作展,一共是81幅作品。第二次近作展是半年之后,1947年的5月9号到5月13号,展出82幅作品。第三次近作展是1948年5月8号到5月11号,一共是99幅作品。这次展览非同凡响,因为吴湖帆在这个展览中定了三幅作品,其中序号42号作品是张大千仿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这幅作品事隔70多年以后,在2022年的4月30号苏富比春拍当中,以3.7亿港币被李嘉诚所收购,创造了张大千单幅作品的最高价。
他的这三次近作展,正值国内物价通胀的时候,国内战争比较最激烈,张大千的画价都是以金条来计算的。所以张大千即使在那个时候,他的画价也是非常高的,而且是炙手可热的。
1956年6月份,张大千在法国的巴黎同时举办两场展览,一个在现代艺术馆,一个在东方艺术馆,也就是塞努奇博物馆。一个是东方民国壁画展,一个是张大千的近作展,一个东方的艺术家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是非常难得的。一个月以后,也就是7月28号,他和毕加索在法国的尼斯进行了会晤,西方媒体给予了高度的评价,称这次会晤是东西方两位艺术巨人的巅峰会晤,必将推动东西方艺术的发展,具有里程碑和划时代意义,从此有了“东张西毕”之称。
1958年,在美国的纽约举办了世界艺术博览会,世界各国的许多著名的画家都选送作品参加这次展览。大千先生的《秋海棠》获得了唯一的金质奖章,被国际艺术学会授予“世界当代第一大画家”的称号。从此张大千名扬四海,享誉海内外。
1963年,大千先生的一幅《荷花六条通景屏》,以14万美金被美国《读者文摘》杂志社收藏。1963年中国的外汇储备还不到一个亿,而大千先生的一幅作品就卖了14万美金,可谓天文数字。上世纪70年代,大千先生的作品名扬香港。那个时候,国际拍卖行苏比和佳士得纷纷入驻香港市场,当时大千的作品可以说是一枝独秀,独领风骚,频频创造佳绩。
1987年,杨凡先生为了拍电影《流金岁月》,把自己心爱的张大千《桃源图》拿来拍卖,在1987年的苏富比春拍当中拍了187万,翌年拿这笔钱拍了《流金岁月》,捧红了张曼玉和钟楚红两位女演员。29年以后,也就2016年的苏富比春拍,这幅画易主上海龙美术馆,它的成交价是2.7亿港币,事隔不到30年,一幅作品的价格翻了近百倍,这就是大千先生的艺术魅力。
到了1993年,上海朵云轩敲响了中国艺术品拍卖的第一槌,封面作品就是张大千的《晚山看云》,当时以143万成交。整场拍卖会拍了不到800万,而大千先生的一幅作品就占总成交的将近20%。第二年,北京嘉德举办了首场拍卖会,一幅张大千仿石谿的《石梁飞瀑图》拍了209万,拔得整场拍卖会的头筹。
2010年5月17号,嘉德拍卖的夜场,张大千的一幅泼墨泼彩作品《爱痕湖》以1亿80万成交,成为中国近现代书画板块第一个过亿的作品,从此开启了中国艺术品拍卖的亿元时代。
2011年,张大千的作品以5.3亿美金的总成交位列世界艺术家拍卖的榜首,他的作品首次超过了美国的安迪·沃霍尔和毕加索。迄今为止,大千先生一共有16幅单幅作品价格过亿,他是古今中国画家当中过亿作品最多的一位。目前来说,他的作品不但在中国市场上炙手可热,甚至可以和毕加索以及世界上的很多大师级艺术家的作品媲美。
据悉,此次展览持续至2025年11月22日。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黄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