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珠江潮起,湾区奔涌。当粤港澳大湾区从宏伟蓝图加速照进现实,这片热土已成为无数创业梦想拔节生长的首选之地和理想之城。刚刚圆满落幕的2025年粤港澳大湾区创业大赛,不仅是一场高手云集、精彩纷呈的竞技,更是一次创新力量与未来产业的集中巡礼。
大赛虽已收官,但创新创业的故事才刚刚启幕。从7146个项目中脱颖而出的优秀团队,正手握技术的利刃,怀揣改变世界的热情,成为湾区建设中最具活力的“新星力量”。
为持续讲述这些动人的创新篇章,本系列报道推出专题《湾区创talk·一期一会》。以“一期一会”为主线,我们将一次次走近大赛获奖项目,记录思想的碰撞、技术的迭代与梦想的生长——创业菁英们用人工智能重塑生产力,以生物医药守护人类健康,借智能装备升级传统行业,凭文化创意点亮美好生活。从院士领衔的尖端平台,到青年学子的奇思妙想;从意向融资过亿的“航母项目”,到扎根田野的智能“农夫”……每一次相遇,都是对创新精神的致敬;每一次“一期一会”,都是湾区未来的注脚。
在刚刚落幕的2025年粤港澳大湾区创业大赛的舞台上,一个来自香港的艾滋病治疗性核酸疫苗项目脱颖而出。医克生物行政总裁兼联合创始人金侠在进行了12分钟的路演与答疑后,项目不仅斩获大赛生物医药赛道特等奖,更收获了四家投资机构总额8500万元的意向投资。
其中,意向出资最高的川商基金当场与团队签署投资意向书。两周之后,双方在上海进行了近4小时的闭门会谈,继续深入了解。这一项目的独创性在哪里?从香港走入粤港澳大湾区的广阔天地,团队对大湾区科创环境有怎样的体会?近日,金侠接受了南都N视频记者的专访。
港研落地:从实验室走向临床的突破
医克生物的艾滋病治疗性核酸疫苗ICVAX,基于香港大学艾滋病研究所创始所长陈志伟教授及其团队发明的专利技术研发而成。该技术可显著增强人体细胞免疫功能与免疫应答,在控制病毒感染方面效果显著。
2013年,医克生物从港大获得该专利技术的全球独家许可,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可用于治疗传染病及多种癌症的 “PD-1 增强型核酸疫苗技术平台”。
“2023年2月14日——情人节那天,我们正式启动了ICVAX的一期临床试验。”金侠对这个日期记忆犹新。他补充说,“从向国家药监局提交临床试验申请到获批,正好60个工作日,一天不多一天不少。”
临床试验的进展令人振奋。项目在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开展,入组45例患者实现了100%随访率,安全性与免疫原性数据均远超预期。“在国际水平上,临床试验的脱落率不超过20%就算成功,我们是零脱落率,这是非常难得的。”金侠的语气中带着自豪。
金侠在粤港澳大湾区创业大赛上进行路演展示。
这一成果不仅刷新了国产核酸疫苗的研发速度,更吸引了内地资本的青睐。在大赛同期举行的创投机构对接会上,金侠在6分钟路演、5分钟答疑后,收到了在场4家投资机构伸出的橄榄枝,总意向投资金额达到8500万元,其中最高意向出资达到6000万元。
湾区协同:香港“孵化”、广深“育苗”
尽管诞生于香港,但项目很快展现出鲜明的大湾区特色。“香港擅长从0到1的突破,内地强在从1到100的转化。”金侠如此总结。香港在基础研究方面的优势与内地丰富的临床资源、完善的产业配套形成完美互补。
深圳第三人民医院凭借每年1.8万名艾滋病随访患者的规模,成为项目的核心临床试验基地;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凭借传染病诊疗专长,成为长期合作伙伴;白云山制药旗下子公司则承接了疫苗的生产任务。
“作为香港的生物技术公司,我们的长处是研发能力强,但在产业化过程中,临床实验和生产是关键环节。”金侠解释,“香港目前没有生产DNA疫苗的产能,而内地在这方面有坚实基础。”
这种协同不仅体现在资源互补上,更体现在人才流动中。金侠本人就是从上海的企业来到香港创业,带动项目实现跨越式发展。“医克生物是港大衍生出来的公司,我们在香港科学园落地,很快就发展成为同批企业中最早进入临床试验阶段的生物医药企业。”
在香港科学园的300多家生物技术公司中,医克生物脱颖而出,成为仅有的两家入选“精英项目”的企业之一,获得总计超过3000万港元的资助。该项目的突破不仅在于专业优势,它还将香港的基础研究与内地产业化资源深度融合,为大湾区生物医药创新提供了“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全链条范本。
然而,粤港澳大湾区的协同创新并非一帆风顺。金侠坦言。具体来说,项目面临两大难题:一是标本、临床试验信息、药物运输需要经过繁琐的审批流程;二是资金流动受限,内地政策支持难以惠及香港企业。
更直接的影响体现在融资环节。“国内机构要投资我们这样的境外企业,需要办理境外投资备案。很多国内机构没办过,一听过程麻烦就放弃了。这是我们跟投资人谈的时候经常遇到的障碍。”
即使在深圳、广州都有合作项目,但因为公司注册地在香港,生产基地在广州,临床试验在深圳,往往难以符合各地政策的具体要求。
赛事突围:从湾区舞台到产业新星
参加粤港澳大湾区创业大赛,为医克生物打开了新的局面。“参赛前,我们在香港科学园算是头部生物技术初创企业,但在内地知名度不高。”金侠坦言参赛初衷是“带着学习的目的去的”。
结果出乎意料:项目在珠海复赛中获得第三名,在佛山决赛中斩获特等奖。“通过比赛,我们增加了知名度,也对国内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有了更深入了解。尤其是在决赛时,评委水平非常高,让参赛公司真正受益。”
项目斩获粤港澳大湾区创业大赛特等奖
大赛期间,医克生物收到了4家机构的投资意向,总额达8500万元。其中与川商基金的接触尤为深入,“当场签约后,我们约了线下见面。过了两周左右,我们在上海又进行了4个多小时的线下交谈,他们决定继续深入了解,现在我们正在准备签署保密协议,进入尽调阶段。”
对于未来发展,医克生物已经制定了清晰的路线图。在临床合作方面,公司将继续推进ICVAX的二期临床试验,并布局更多传染性疾病和肿瘤治疗产品,目标于 2028 年推进商业化进程,为全球艾滋病治疗领域提供全新解决方案。最令人期待的是,医克生物应邀与依托于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的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合作,正在计划建立300平方米的实验室。
从香港实验室的专利技术,到粤港澳大湾区创业大赛的特等奖项目;从港大衍生的初创企业,到整合深港广三地资源的创新平台,医克生物的发展路径,为大湾区科创协同提供了一个生动样本。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香港孵化、广深育苗”项目正在这片热土上生根发芽。在政策壁垒逐步打破、创新要素自由流动的明天,大湾区有望真正成为全球生物医药创新的一极。
统筹:尹来 游曼妮
采写:李文 程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