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雨素、王柳云等作家共话“新大众文艺的文学表达”

南都N视频APP · 南都文化
原创2025-11-10 14:23

11月7日下午,“新大众文艺的文学表达——第十届北京文学论坛分论坛”在十月文学院成功举办。本次论坛是第十届北京十月文学月重点活动、十月会客厅系列活动之一,由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文联指导,首都文化科技集团主办,北京作协、北京出版集团《十月》杂志社承办。“新大众文艺”代表作家范雨素、王柳云、小海、李琭璐、林遥、阿依努尔齐聚十月文学院,以亲历者的角度探讨如何在生活现场寻找文学表达,彰显平凡书写里的不凡力量,书写生动活泼的新时代故事。活动在线上、线下同时举行,十月杂志视频号、北京文艺观察视频号、十月会客厅抖音号等多家平台进行线上直播。北京文学期刊中心主任、《北京文学》执行主编师力斌担任活动主持,北京出版集团十月分公司总编辑、《十月》主编季亚娅出席活动。

图片

新时代以来,社会变化日新月异,相应地,新鲜的文学力量通过丰富的表现形式、多元的传播渠道涌现,催生着多种新的文艺形态的范式创新。“新大众文艺”在这样的背景下迅速破圈:育儿嫂讲述自己的阅读与人生故事,保洁员长年坚持画画、写作,打工者开起“诗歌商店”,素人创作者通过短视频分享日常……这些新鲜的文艺实践,正是“新大众文艺”的生动写照。

图片

在主持活动时,师力斌强调,“新大众文艺”让普通劳动者得以被看见、被记录,实现了从“活着”到“存在”的升华。他指出文学不是功利的,但能解决“孤独问题、失眠问题、焦虑问题”,是茫茫人海中精神的“锚定或停靠的港湾”。他期待现场作家们的新作,认为这是中国经验与创造力的体现。

写作就是大声说我存在”

图片

范雨素阐述了文学对于普通劳动者的意义,她强调“写作就是大声说我存在”,使隐匿的个体得以被看见。她将阅读比作精神的“巡洋舰”与“火箭”,认为阅读赋予人闯荡世界的勇气与力量,并能涵养心性。她深信文字能够延续生命,一个人能被记住多久,其生命就能存在多久。

图片

王柳云分享了自己从为生存打工到重拾绘画与写作的心路历程,特别感谢全国网友的关注。谈到孤独,她认为“孤独有三六九等”,自己的孤独是“像太阳在天空中是非常孤独的,但是它不断地吐出火苗”。她坦言在繁重劳动下坚持创作的动力源于早年养成的阅读习惯,并感慨“是画画救了我”。

图片

小海讲述了自己从工厂青年到文学创作者的蜕变。诗歌与摇滚乐是他流水线生活中的“呼吸口”,他坦言“发工资并不能让我感到快乐,但是写了东西能够让我的灵魂镇定下来”。他感慨文学的奇妙馈赠,分享了自己记录打工经历的非虚构作品集即将出版的经过,这让他想起年少时“不知天高地厚说要写一本惊世之作”的“狂言”。小海也提及自己目前在一家二手衣服店铺上班,在这个空间里,他也坚持经营、打理“诗歌商店”。

劳动者“扎扎实实奋斗的喜悦”

图片

李琭璐回顾了自己从中学开始创作的经历,介绍了其报告文学主要聚焦于医疗、教育等民生领域。她提到新作《苍生大医》的创作遵循“人物要有血有肉,要见人见事”的原则。关于未来的创作,她表示长篇报告文学需要“长线打算”,正在进行的《青年医生》项目旨在关注一线青年医生群体,记录他们的现实与担当。

图片

林遥的分享聚焦于文学的表达使命与文化传承。他坦言写作源于青春迷茫期对表达的渴望,进而将记录与研究被视为“地摊文学”的武侠小说视作自己的使命,致力于挖掘其背后的时代精神。他尤其推崇《聊斋志异》等古典作品,认为其中蕴含的叙事力量与人性刻画,对当代写作仍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图片

阿依努尔结合自身民族背景与都市生活,分享了她的写作心路。她的写作动力源于用汉语书写新疆边地生活,以填补主流叙事的空白。在北京,她从日常奔波中体会到劳动者“扎扎实实奋斗的喜悦”,这构成了她真实的存在感。她同时认识到系统阅读的重要性,正努力构建自己的文学坐标,将阅读与写作视为一生的事业。

作为北京十月文学月的核心活动之一,北京文学论坛已经成功举办十届,成为首都文学界的高端专业论坛品牌,也成为汇聚全国各大文学出版机构、文学期刊和广大文学从业者的友谊之桥梁。本届论坛议题分别为“文学出版的破局”“新时代文学期刊的转型与创新”“新大众文艺的文学表达”,旨在回应时代变革,关注新时代文学生产的开卷与破局。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黄茜

南都N视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