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央行发布《2025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下称《报告》),其中介绍了下一阶段货币政策主要思路。
相较上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报告》继续提到实施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新增“保持社会融资条件相对宽松”;此外,再次强调做好逆周期调节,同时增加了“跨周期调节”。在充分发挥货币信贷政策导向作用方面,《报告》新增“研究实施支持个人修复信用的政策措施”等成为新亮点。
逆周期与跨周期调节并重
《报告》在下一阶段货币政策主要思路中指出,平衡好短期与长期、稳增长与防风险、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支持实体经济与保持银行体系自身健康性的关系,强化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做好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
记者注意到,相比央行发布的上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报告》在继续强调“逆周期调节”基础上新增了“跨周期调节”,或意味着政策不仅着眼于短期经济波动,同时注重中长期的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相比上一季度,《报告》继续提出“实施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新增“保持社会融资条件相对宽松”。其中指出,根据经济金融形势的变化,做好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持续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密切关注海外主要央行货币政策变化,持续加强对银行体系流动性供求和金融市场变化的分析监测。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充裕。
事实上,在10月27日举行的2025金融街论坛年会上,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就提到,人民银行将继续坚持支持性的货币政策立场,实施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提供短期、中期、长期流动性安排,保持社会融资条件相对宽松。
招商证券分析师王先爽表示,潘功胜在2025金融街论坛年会发言中,继续维持支持性货币政策,未提及降准降息,表明显性货币政策操作信号需要等待进一步经济数据或资本市场信号触发。
研究实施支持个人修复信用政策
在发挥货币信贷政策导向作用方面,《报告》紧紧围绕金融“五篇大文章”展开,明确大力发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加力支持国家重大战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
相比上一季度,部分表述出现微调。例如,《报告》在绿色金融方面从强调“规范和丰富环境权益抵质押”到更具体地提出“研究制定重点高碳行业金融机构碳核算规则,稳妥推进金融机构参与碳市场建设”。在金融支持提振和扩大消费方面,新增“研究实施支持个人修复信用的政策措施”,挖掘释放消费潜力。
潘功胜在2025金融街论坛年会上曾透露,研究实施支持个人修复信用的政策措施。他表示,过去几年,受新冠疫情等不可抗力影响,一些个人发生了债务逾期,虽然事后全额偿还,但相关信用记录仍持续影响其经济生活。
潘功胜指出,为帮助个人加快修复信用记录,同时发挥违约信用记录的约束效力,人民银行正在研究实施一次性的个人信用救济政策,对于疫情以来违约在一定金额以下且已归还贷款的个人违约信息,将在征信系统中不予展示。
“这项措施我们将在履行相关的程序后,由人民银行会同金融机构进行必要的技术准备,计划在明年初起执行。”潘功胜说。
此外,在加快推进金融市场制度建设和高水平对外开放方面,《报告》表示,大力发展债券市场“科技板”,用好科技创新债券风险分担工具,支持更多民营科技型企业、民营股权投资机构发债融资。
对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相比上一季度,《报告》表述从“稳慎有序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一步扩大人民币在跨境贸易和投资中的使用”转变为“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提升资本项目开放水平”。
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 黄顺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