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能十五运”系列新闻报道
突破、创新,这是一届“高能”十五运会。
粤港澳携手,不仅是体育的竞逐,更是湾区能量的共奏。每一座特色鲜明的场馆、每一次超越极限的冲刺、每一抹科技赋能的锋芒、每一份全力以赴的喝彩……都映照着这片热土加速向前的身姿。南方都市报、南都大数据研究院以数为眼,丈量赛事突破,解读湾区创新,见证生动热烈的十五运会,活力奔涌的大湾区。
当定向赛选手走进茂名荔枝园,当81岁香港阿伯挥出超飒的乒乓球弧线,当粤港澳三地龙舟队员喊着同一节拍的号子……第十五届全运会的群众赛事,在岭南大地上绘出活力四射的生活图景。
从1.8万公里城乡绿道串连起的运动空间,到人均近3平方米的体育场地,广东的绿水青山之间,市民走出家门便是运动的起点。
不问来路、不分老少,热爱是唯一的入场券。“全民全运、全运惠民”,在广东淋漓展现。
比赛项目与运动员数量创新高
日均33场赛事活力上演
“全运会,全民运动会”,这一理念自十三运会生根发芽。2017年,群众比赛首次被纳入全运竞赛体系,“民间选手”有了属于自己的高光舞台。
“全民共享”是十五运会温暖的底色。本届群众赛事活动分为比赛类和展演类,涵盖了乒乓球、羽毛球、毽球、龙舟、太极拳、舞龙舞狮等23个大项、166个小项。与十四运会相比,本届群众赛事项目减少了地掷球,增加了定向、空手道、门球、模型和保龄球,而展演类中的舞龙舞狮替换了广场舞,让岭南文化与体育竞技碰撞出新火花。
从老年人喜爱的门球,到年轻人追捧的定向、模型项目,再到港澳地区广泛普及的保龄球,十五运会将群众喜闻乐见、普及度较高的赛事活动搬到赛场,兼顾各年龄层、各群体喜好,更贴合粤港澳联合办赛的地域特色。
自今年2月启动以来,群众赛事点燃全国热情。6819场预赛相继展开,16556名运动员同台竞技;决赛阶段覆盖广东14个地市及港澳地区,预计赛事超3000场,11000名选手站上决赛舞台。
从春天到冬季,从城市到乡野,平均每天约33场群众赛事在南粤大地上演。“全民全运、全运惠民”氛围愈发浓厚,用“质”与“量”的双重提升,让全民参与有了更多选择。
赛场融入风景
各地打造特色IP赛事
作为全国顶级体育盛事,十五运会各赛区深耕地域文化,让赛场扎根生活、融入风景,打造出一系列独具特色的体育IP。
茂名高州根子镇柏桥村的荔枝园里,定向赛“首金之战”在荔枝果香中打响,乡村振兴的图景与运动活力交相辉映;佛山南海仙湖之上,龙舟健儿伴着锣鼓声奋力挥桨,“宁可煲烂,不可扒慢”的拼搏精神感染全场;开幕式后首个群众赛事舞龙舞狮,金色游龙与醒狮摆尾共舞,锣鼓喧天中点燃全民热情。
广东各地使出“十八般武艺”,为老百姓搭建了广阔的舞台。据了解,“十四五”期间,广东平均每年举办县级以上体育赛事活动约4000项次,精心打造的广东省“百千万”系列赛,东莞篮球、梅州足球、江门排球、佛山龙舟等特色IP享誉全国,累计入选群众三大球精品赛事案例9项。
群众赛事活动不仅是一场体育竞技的盛会,更是展示城市风貌、促进全民健身运动发展的重要平台。值得一提的是,粤港澳首次组队征战龙舟、龙狮项目,三地选手同心协力、互学互鉴,让体育成为深化大湾区融合的生动纽带。
全民主角8岁到81岁
每个人都是自己的冠军
十五运会为每个热爱运动的人搭建了实现梦想的舞台,完成了从“观众”到“选手”的身份转变,让全民参与的底色愈发鲜亮。
本届群众赛事运动员覆盖学生、工人、农牧民、教师、医生、护士、警察、个体工商户、自由职业、退休人员等人群,包括汉族、回族、满族、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等近20个民族。年龄跨度从8岁到81岁,真正体现了全民参与特色。
来自香港队81岁的张耀钊,成为本次群众乒乓球比赛中的年龄最长的选手。即使是张耀钊在60多岁退休后才开始练习打乒乓球,却在赛场挥拍自如,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运动无分年龄”的真谛。同样令人动容的,还有一支平均年龄超过45岁的“妈妈足球队”,出现在群众组五人制足球赛场上,展现中年女性的运动风采。
全民全运的热情洒在赛场的每一个角落,不分年龄、不论职业,只以热爱为入场券。据统计,在十五运会周期内,全国共举办“我要上全运”赛事吸引约110万报名,其中1.1万人登上全运会竞技场,将全民健身的热潮和项目普及的力度推向新的高度。在这里,没有输赢,只有参与的快乐,每个人都是自己的冠军。
人均体育场地面积2.91平方米
全民运动融入街巷肌理
岭南温润的气候滋养着运动的活力,长寿的密码隐藏在运动的智慧中。广东将生态优势与健康需求深度融合,让“随处可动”的硬件支撑融入街巷肌理,全民健身已然成为广东最自然的生活方式。
全民运动的风气,早已融入广州街坊的日常。市民可以在二沙岛体育公园“玩转”智能运动健身设施,可以沿着珠江两岸的碧道快乐慢跑,也可以在随处可见的公共乒乓球台上“大展身手”。
“出家门口即运动场”,成为广东“全民全运”的底气。截至2024年底,广东拥有体育场地35.3万个,2.91平方米的人均体育场地面积提供有力支撑。全省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38.3%,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的人数比例达95.1%。
此外,广东已累计建成7665公里碧道,超18000公里绿道,6408座各类公园,共同织就“推窗见绿、出门能赛”运动网络,让运动健身成为最具烟火气的“全民派对”。
体育赋能,活力涌动
尽显商机与生机
全民健身赛事活动的丰富多彩,不仅提升了民众的健康水平,也让广东这片热土尽显“商机”与“生机”。
广东“一圈双核五带多点”体育产业布局持续优化,初步建成珠三角一小时体育圈,形成广州、深圳两个核心示范市和沿绿道碧道、沿南粤古驿道、沿江、沿海、沿山体育产业带以及各点状产业功能区。
此外,依托骑行、冰雪等城市时尚运动,徒步、攀岩、航空等山地户外运动,龙舟、赛艇、帆船等水上运动项目,体育消费场景在广东日益丰富。在十五运会的带动下,据美团数据,广东地区运动消费用户数同比增长50%,稳居全国前三,深圳夜间运动健身的订单量和交易用户数居于全国首位。举个小例子,2025年以来,广东地区的攀岩搜索量同比增长超过63%,攀岩门店数可占全国20%。
如今,十五运群众赛事早已超越竞技本身,是全民参与欢乐派对,是生态惠民的生活剪影,更是湾区融合的连心桥。当运动融入日常,当热爱不分彼此,“全民全运”便有了最生动的表达,滋养着每个人的健康与梦想。
策划:王卫国 邹莹
统筹:凌慧珊
采写:南都研究员 麦洁莹
设计:林泳希 张许君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专题:激情全运会,活力大湾区
高能十五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