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个万亿市场浮现,新型储能赛道正在“狂飙”!

南都N视频APP · 商业消费
原创2025-11-14 16:46

“储能可能比车用动力电池更重要。”在宜宾举办的2025世界动力电池大会新型储能产业发展专题会议上,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理事长董扬表示。

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王振波提供的数据更为直观:截至2024年底,中国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规模已达78.3GW,强势占据全球47%市场;预计2030年新型储能累计规模将达到291.2GW,2025年-2030年复合年均增长率将达到24.5%。

“我一直跟学生说有三个万亿级的市场,动力电池我们差不多已经实现了,储能应该就是下一个,再下一个可能是氢能和燃料电池了。”王振波在专题会议上表示。

图片

2025世界动力电池大会新型储能产业发展专题会议现场,南都湾财社记者摄


赛道崛起:储能产业进入高速增长期

“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颁给了(研发)锂离子电池(的科学家),颁奖词中有一句话讲的是‘储能,人类从此进入电能可以储存的时代’。”董扬在大会上用诺奖点明了储能的重要地位。

作为“巨型充电宝”,储能产业为电力系统提供灵活调节和安全支撑作用,近年来产业规模持续攀升。根据国家能源局的数据,截至今年9月底,我国新型储能装机超过1亿千瓦,占全球总装机比重超过40%。

宜宾市委副书记、市长杜海洋在专题会议上指出,新型储能已从“辅助配套”升级为“新型电力系统的核心支柱”,已从商业发展初期迈向规模化发展阶段,已从政策强制配套向市场化价值驱动的转型。

图片

2025世界动力电池大会新型储能产业发展专题会议现场,南都湾财社记者摄

从需求侧来看,在风电光伏等新能源配储领域、用户侧储能以及数据中心等领域需求强劲。以“风光配储”为例,宜宾天原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廖周荣表示,预计到2030年,我国风光装机规模有望达到2200-2400GW,新能源供给比例将超过60%。在新能源增长快的情况下,全国最大电力负荷多次创新高,通过储能技术的优化,预计可使新能源发电处理曲线与负荷匹配度提升30%,减少弃风弃光率超过20%,目前中石油、中石化还有万华等企业在用户侧及发电侧,都在大力地实施储能。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宜宾正在加速布局新型储能产业。“自2023世界动力电池大会以来,我们用一年的时间就实现了破局起步、从无到有,储能产业园应运而生,经过一年的深耕细作,已签约储能系统集成产能18个GWh,在11月12日的大会上,我们又签约了深圳的鹏程无线,27个GWh的储能电芯产线,我们的产值去年是50亿,今年将迈过百亿台阶。”杜海洋在大会上表示。

图片

宜宾发布新能源应用场景机会清单,南都湾财社记者摄

在专题会议上,宜宾发布新能源应用场景机会清单,共有44个新能源应用场景,总投资52.11亿元,包括新型储能、光伏场景、源网荷储、充换电基础设施、综合能源管理等五个分类,其中新型储能场景达到13个,总投资29.41亿元。


储能市场,还有哪些方向值得关注?

“未来储能市场前景巨大,这么大的储能市场前景我们技术去如何发展,一定是‘高安全、长循环、高倍率、低成本’。”吉林东驰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谢海明在会议现场表示。

但目前来看,储能仍存在“热失控”等安全问题。南都湾财社记者从现场获悉,从技术路线看,锂离子电池以绝对优势占据主导地位,在2024年化学储能中,占比高达97%。锂离子电池具备长循环、低成本等特点,但也存在安全性问题。

图片

2025世界动力电池大会新型储能产业发展专题会议现场,南都湾财社记者摄

“怎么解决液态磷酸铁锂的安全性?在锂离子领域有新的方向,通过加电子材料、智能材料,从膜的角度(如果)发生热失控切断锂离子传输通道,从传导集流体的角度切断传导,把它切断了,这种材料将来一定是安全的。”谢海明在会议上表示。

此外,在突破性技术支撑下,钠离子电池展现出强大的全气候适应能力,即使在零下40摄氏度的极寒环境中,仍能释放出80%的电量。尽管当前钠电池因产业化规模有限,成本仍高于锂电池,但业界预判,随着技术持续迭代与产能规模扩张,其成本有望持续下探,未来市场潜力巨大。

此外,碳酸锂电池循环寿命已实现重大突破,循环可达20000至30000次,远超当前主流电池水平,随着成本问题的解决,其在长时储能等场景的应用空间广阔。

图片

2025世界动力电池大会新型储能产业发展专题会议现场,南都湾财社记者摄

“储能技术发展到今天,有一个词叫‘一锂独大’,还保持一个多元化的发展心态,这个多元化我是指储能的类型。”有专家在会议现场指出储能技术未来多元化发展的重要性。

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 张海霞

南都N视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