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岁的姚女士患有巨大房间隔缺损十余年,曾因“右向左分流”被判定失去手术机会,病情持续恶化。近日,在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脏外科团队的精准评估与微创胸腔镜手术救治下,她成功修补心脏缺损,重获健康。专家指出,当前医疗技术进步使许多既往无法手术的先天性心脏病成人患者迎来新的治疗希望。
一场跨越十年的“心病”拉锯战
姚女士于十余年前被确诊为“房间隔缺损”,这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由于缺损较大,并出现右向左分流,外院医生曾评估其失去手术机会。此后,她长期依赖口服药物维持,但病情仍持续进展,日常活动严重受限,生活质量显著下降。
在花都区人民医院一次常规就诊中,医生建议她咨询前来帮扶的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脏外科刘菁主任医师。刘菁主任在详细问诊并复核其病历资料后,认为姚女士仍有手术机会。这一结论为她带来了新的希望。
微创手术破困局,精准评估是关键
姚女士转入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后,心脏外科团队组织专家进行深入讨论,全面评估手术风险与治疗方案。最终,团队决定采用胸腔镜微创技术,实施房间隔缺损修补术。该手术由医院副院长、心脏外科专家张晓慎与刘菁主任共同完成。手术过程顺利,术后第二天患者即转出重症监护室,一周后康复出院。
刘菁主任指出,随着诊断与医疗技术的发展,许多以往被视为“手术禁区”或“失去手术机会”的心脏病,如今已具备治疗条件。张晓慎副院长进一步强调,对于房间隔缺损等先天性心脏病,精准的术前评估与及时干预至关重要。微创胸腔镜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特点,适用于部分房间隔缺损及心脏瓣膜病患者,能有效缩短康复周期。
专家呼吁,严重心脏病患者不应轻易放弃,可积极寻求具备经验与技术的医疗中心进行二次评估,以争取治疗机会。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王道斌 通讯员 刘桦楠 张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