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强的“电子咖啡”,也拯救不了一心对抗疲劳的职场人

南都N视频APP · 南都快评
原创2025-11-15 01:41

近日,一款售价近700元的“电子咖啡手环”在网络上引发热议。商家宣称,这款手环能通过微电流技术实现“物理提神”,效果“相当于几十杯咖啡”,且不会影响睡眠。尽管医学专家指出其命名不科学、存在安全隐患,亦有消费者质疑其性价比偏低,但这款产品依然吸引了不少年轻人尝鲜购买。

电子咖啡手环究竟是健康科技,还是披着“黑科技”外衣的又一款智商税产品?要理解这类产品的走红,首先得看一眼“市场需求”背后的现实——新华社几年前援引一项大样本调查报道,超过七成中国青年存在不同程度的失眠问题,包括入睡困难、睡眠时间不足、睡后不解乏等。“熬夜”正在从个体习惯,演变为一种群体生活方式。与此同时,加班文化依然顽固存在,部分企业加班时长远超劳动法规定上限,却被包装成“奋斗文化”。在这样的结构性压力下,打工人靠咖啡续命已成常态,各类提神神器成为刚需。

如此环境下,电子咖啡手环的出现恰好迎合了一种扭曲的需求:既然无法改变超负荷的工作节奏,那就想办法让身体扛住。电子咖啡手环的营销话术很聪明,它瞄准的正是年轻人对咖啡因依赖的焦虑。许多人发现自己每天需要喝三四杯咖啡才能维持状态,担心咖啡因摄入过量,又害怕影响睡眠质量。手环宣称“无成瘾性”“不影响睡眠”,看起来完美地解决了这个矛盾。但这种逻辑本身就是一个陷阱:真正的问题不在于咖啡喝多了,而在于为什么我们需要如此频繁地依赖外力来对抗疲劳。咖啡也好,手环也罢,都只是在处理症状,而非病因。

人体的疲劳是一种保护机制,它在提醒我们:你该休息了。长期忽视这种信号,用各种手段强行提神,无异于给报警器按下静音键,然后继续呆在着火的房子里。当我们把精力用在寻找提神工具、比较各种产品的性价比、尝试不同的“高效方法”时,恰恰在消耗更多的心理资源,从而陷入恶性循环——越疲劳越需要提神,越依赖外力越难以恢复自然状态。

对许多年轻人来说,700元不是小数目,足够吃好几顿大餐、买几本书,或者在周末来一次短途旅行。但人们选择把钱花在一个可能作用有限的手环上,这背后透露出一种深深的无力感。“好好休息”不仅需要时间,更需要勇气——要有勇气去对抗随时在线的职场文化,去拒绝看似紧急的工作需求,去面对休息时涌上来的焦虑感。相比之下,花700元买个手环,戴上后继续工作,似乎是一条阻力更小的路。但我们真正失去的,不只是休息的时间,还有对生活节奏的掌控权、对身体的敏感度,以及那种“累了就去睡觉”的常识和天理。若总是习惯用技术手段绕过身体的自然需求,人会不可避免地丧失与自己对话的能力。

需要反思的,不是年轻人为什么会相信这些产品,而是什么样的环境让他们如此渴望找到一种“不休息也能不累”的方法。如果一边容忍甚至鼓励超时工作,一边又热衷用各种咖啡、补剂、微电流来保持清醒,那么技术所延长的不只是个体的清醒时间,更是社会整体的疲惫状态。与其把希望寄托在“相当于几十杯咖啡”上,不如回到最朴素也最难做到的要求——顺从法律和生理的双重底线,好好睡觉。□ 兽兽

编辑:张子庆

南都N视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