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交会被誉为“中国科技第一展”,历来是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的风向标。11月14日,第二十七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简称“高交会”)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启幕,为期三天。
开展首日,南都湾财社记者在现场看到,12号馆的宇树科技展区被围得水泄不通。展台中央,两台人形机器人正在擂台上“激烈互殴”,出拳凶猛, 甚至有零件被打落在地。围观者举着手机,快门声不绝于耳。
而在不远处的11号馆,一场“机器人总动员”快闪巡游正在上演,众擎、乐聚、戴盟等一众机器人企业“组队”亮相,仿佛一支“硅基军团”。
如果说“格斗”和“巡游”是武力展示,那么“才艺秀”则展现了“精细活”。在智平方展台,通用智能机器人“爱宝”正激情“演奏”架子鼓;另一边,晨昏线科技的机器人则在“说啥弹啥”,根据语音指令弹奏起《我和我的祖国》。
南都湾财社记者探馆发现,无论是宇树机器人的格斗,还是智平方机器人的打鼓,看似炫技的背后,实则是AI大模型、灵巧手、传感器等核心技术的一次集体“亮剑”。这背后,一场从“秀肌肉”转向“亮订单”、从“展品”变为“产品”的商业竞速赛,已悄然打响。
人形机器人“大脑”竞速
“硬件这两年发展得非常快,下一步的挑战,也是上下游奋斗的共同目标,就是把‘脑子’给提升上来,让他们真正聪明起来。”在11号馆,深圳市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AIRS)常务副院长丁宁在接受南都湾财社记者采访时,点明了具身智能的“胜负手”——大脑。
在过去,机器人更多是执行预设程序的自动化设备,而AI大模型的“灵魂注入”,正让它们从“能动”的机器,变为“能干”的“打工人”。
这种“大脑”的进化,在高交会现场体现在两条路径上:一是有形的具身智能,二是无形的数智员工。
在有形路径上,高交会的“明星展品”无一不在强调自己的“大脑”更聪明。
“爱宝”机器人打鼓。
智平方的“爱宝”机器人之所以能打鼓,其负责人向记者强调:“它最大的特点是脑袋聪明,因为它搭载了我们自研的具身大模型GOA。” 这个“大脑”不仅能让它“秀才艺”,更能指挥它在工厂搬运、上下料,或是在机场收纳小推车。 这种“能干活”的能力已经转化为实打实的订单——智平方已与惠科旗下公司签订三年部署不少于1000台的大单,这也是行业纪录的刷新。
如果说智平方的“大脑”追求的是“通用”,那么晨昏线则展示了“专用大脑”的精深。
在晨昏线展台,当记者发出“弹奏《我和我的祖国》”的指令后,机器人便开始流畅演奏。 “我们最擅长的是用大模型给机器人装一个聪明的大脑。” 其相关负责人揭秘,这个“大脑”能实时分析乐曲的节奏声调,并结合机械臂和灵巧手的物理限制,“生成一个最合适机器人去弹奏的指法”。
这恰好印证了丁宁的判断:“机器人大脑会有这么一个发展的历程,先专用然后再通用。” 他认为,行业会先用“专用的大脑”在电力、交通等急难险重的场景“积累应用经验”,再逐步走向通用。“当通用大脑的能力构建起来,再回到专用,这个时候它的作业能力又可以再上一个台阶。”
南方电网的巡检机器人。
而在无形路径上,“AI打工人”也早已“上岗”。在15号馆的福田展区,曾火爆出圈的“AI数智员工”现场亮相。今年2月,福田区70名“AI公务员”上岗,曾冲上热搜,引发广泛关注和讨论。
“我们在AI公务员上积累了大量的经验,然后推出来了面向企业、服务于企业的销售员,现在已经在很多的企业里面去上岗。” 今日人才创始人、董事长兼CEO胡伟向南都湾财社记者介绍,高交会“上新”的“销售大师·AI数智员工”,可以处理从线索获取、商机判断到合同签订、交付回款的七个步骤。
“最重要的部分叫需求的分析,你可能拜访客户一个小时,都不知道客户到底要什么,现在把交流内容喂给销售大师,它就能帮你判断。” 胡伟直言,这种“AI大脑”最大的好处,就是“永远不辞职”,所有销售线索数据都会留存。
无论是具身的机器人,还是无形的数智人,高交会传递的清晰信号是:“大脑”竞速已经开始,AI大模型正成为驱动产业落地的核心引擎。
大秀“手”上功夫
如果说“大脑”决定了机器人能做什么,那么“手”和“脚”代表的硬件能力,则决定了它能做多好。
丁宁指出,深圳乃至大湾区的制造业和供应链非常发达,这个能力未来会充分体现在具身智能机器人上。但他同时强调,需要加强的方面,恰恰在于“非常精细的一些操作能力上面”,例如触觉。
高交会现场,具身智能的“手上功夫”成了一大看点。
能弹钢琴的晨昏线机器人,其核心硬件之一,就是与深圳技术大学团队共同研发的灵巧手。“市面的灵巧手普遍不能兼顾承重跟灵巧操作,另外成本很贵,普遍都在5万到10万区间。” 晨昏线科技联合创始人庄健向南都湾财社记者透露,他们自研的这款灵巧手拥有21个自由度,但“成本只有四五千块钱”。
从十万到五千,这背后折射的正是丁宁所说的“深圳供应链能力”。这种极致的成本控制,使得机器人在3C产线等精细操作场景的大规模应用成为可能。
而在另一边的戴盟展台,机械臂正轻柔地夹取一枚易碎的贝壳。 “我们主要是做这个视触觉传感器。” 戴盟相关负责人告诉南都湾财社记者,传感器能让机械臂清晰感知到贝壳表面的精细“纹理”。这种感知能力至关重要:“比方说抓取这个贝壳之后,它可能是稍微歪了一点点,(传感器)就可以把它去做一个整个机械臂的一个纠偏,然后再去给它插入到下一个的工作站中。”
这种“类人触觉”,让机器人的抓取“更轻柔”“精确度更高”,从而在PCB板抓取、小物件分拣等工业场景中发挥巨大价值。
硬件的快速迭代,让一个更宏大的场景得以实现——协同。
高交会首日,深圳市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集结众擎、乐聚、戴盟、傅利叶等机器人企业,开展了一场“智联未来·机器人总动员”-人形机器人快闪巡游活动。
深圳市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丁宁告诉南都湾财社记者:“我们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有很多的合作单位,有很多上下游的企业,特别是深圳,做整机的、做灵巧手的、做部件的,大家一起合作,这个巡游也是深圳机器人整机能力的一个展示。”
丁宁表示,不仅仅是出来走一走,而且是未来面对行业、面对场景的话,这是一个相互协同的体系。未来的应用是要靠多机器人的协同来完成一个完整的任务交付,它不只是单一的机器人,只做它擅长的事情,应该是各司其职。“通过背后这种协同优化的能力,分解成子任务,由各自不同的能力来完成一个协同,所以说我们的巡游,先组个队出来秀一下,是一个小队伍,未来的话进入到电力等一些专业的场景,也希望它们能够配合得好,一起来完成一些有挑战的任务。”
从宇树的“单兵格斗”,到众擎、乐聚等的“组队巡游”;从晨昏线的“灵巧手”到戴盟的“精细触觉”。高交会这个“成果超市”,完整呈现了具身智能“大脑、小脑、手、脚”全链条的进化。
从“中国科技第一展”到“全球订单交易场”
走过27个年头的高交会,早已融入深圳的创新基因。如今,这个“中国科技第一展”,正从“首秀场”向“交易场”高速蝶变。
一组公开数据足以说明:本届高交会首发首展产品占比达20%以上;吸引了全球超100个国家和地区的5000多家企业参展;超1000个专业采购团、3万余家采购商登记采购需求,全球采购规模有望突破千亿元。
“促交易”,成为高交会的新关键词。展会首次设立国际采购商对接区,定向邀请了摩根士丹利、高盛、红杉资本等3000多家国内外投资机构。
“交易”也实实在在发生在AI机器人领域。开展首日,星尘智能、百度智能云以及极数迭代便正式签署订单及战略合作协议,这也是本届高交会“AI+机器人”的首单落地。
“全球科技企业选择在此首发,正是看中深圳已成为全球科技潮流的风向标,拥有能将技术瞬间转化为产品和市场的魔力。” 一位行业观察人士如是说。
而在人工智能时代,深圳再次站在了时代的浪潮之巅,人形机器人驱动具身智能时代的加速到来,正在酝酿一场生产力变革。
丁宁认为,在人机共存的时代,协同分工是必然的。“机器人有很多特性是人取代不了的,但人也有很多特性是机器人取代不了的,或者说它实现的成本非常高,也没必要投入去做这个事情。”他补充说,“有一些场景机器人会替代我们去做,有可能会对产业结构产生比较大的冲击,我觉得其中涉及的伦理问题是下一步讨论的话题。”
策划:王莹
统筹:李颖
执行统筹:程洋
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 严兆鑫 程洋
视频:叶浩程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专题 | 人机共舞 直击2025高交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