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长“双11”收官:消费者吐槽优惠券烧脑,理性消费回归

南都N视频APP · 察时局
原创2025-11-16 19:03
图片

11月14日24时,随着天猫淘宝敲响大促结束的钟声,全网超长“双11”落下帷幕,历时近40天。随即各大平台也纷纷发出捷报,成交额实现同比增长,彰显了中国消费的潜力与韧性。

一边是热火朝天的大促战报,一边则是消费者的理性思考:今年“双11”时间拉长,成交额还有同比的意义吗?优惠券的“烧脑”是在控制消费欲吗?网购促销常态化,“双11”还有存在的必要吗?

消费者的疑问不无道理,在新的消费趋势下,走过17年的“双11”,在变与不变中正接受考验与挑战。

图片

淘宝平台发放的各类优惠券。

花样促销下的理性消费

有媒体报道和报告显示,今年“双11”的突出亮点是优惠规则简单化,促销套路大幅减少,各平台纷纷推出官方直降、一件立减、9折优惠券等直观方式,取代了往年复杂的满减规则。然而,从采访调研和网友评论的情况来看,优惠券“烧脑”、促销花样多仍是消费者吐槽点之一。

北京某互联网大厂员工王春天(化名)是一位网购爱好者,今年“双11”她依然选择了“剁手”,但她反映:“感觉某些电商平台的套路越来越多了。”

家住厦门的廖女士同样选择了“剁手”,不过她也吐槽道:“一堆的广告折扣,但实际算下来和平时差不多,优惠力度没有落到实实在在的省钱上,都是花架子。”

记者参与了本次购物狂欢,也有类似的体验,某平台给出了9折优惠券,但却未能和某头部主播给出的9折优惠券叠加使用,谜一样的操作令人疑惑。

这种体验感也印证了网友们的评论:“本来想买,看到折扣太复杂就不买了,等活动结束再看价格。”“想买的商品价格一天好几变,甚至不同人不同价,勾选的9折券操作也很迷,不勾选时一些商品的价格居然更低,看不懂。”

优惠券的烧脑成功控制了部分消费欲,理性消费成为今年“双11”的一种趋势。王春天说:“虽然这次大促没少买,但最终下单是根据心里预估价格来决定的,如果商品是我需要的想要的,且价位在自己接受的范围内,就会下单购买。因为感觉‘双11’算上各类优惠券还是比日常没优惠的时候便宜一点的。”

中国消费经济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工商大学商业经济研究所所长洪涛对南都N视频记者表示,在今年“双11”中,消费者确实呈现出更理性的消费趋势,主要表现为,从“冲动囤货”转向“按需购买”、注重性价比和服务体验,以及对促销玩法的审慎态度。

沈阳工业大学翔源全媒体研究所主任田宇公开谈道,2025的“双11”呈现理性消费的思潮。这一思潮绝非昙花一现的短期波动,而是经济周期、社会观念与技术发展三重力量同频共振下,所催生的一次不可逆的长期结构性转变。

不过,在万博新经济研究院院长滕泰看来,消费多出自社会公众的就业收入、劳务收入,理性消费是必然的。提振消费是今年的重点经济工作之一,在当前的大背景下,关键是要增加居民收入。

图片

天猫双11的广告出现在各个视频平台、电梯间的投屏上。

今年情绪消费市场有望突破2万亿元

理性消费下,“该花花、该省省”的情绪消费也成为今年“双11”的一大趋势。

快手电商平台“双11”收官战报显示,伴随着新一代消费者的成长,供给和消费需求变得更为多元,情绪价值、文化认同、悦己消费不断涌现。从必需到兴趣,从价格到价值,古玩收藏、身体精油、文创周边、MIDI乐器、二次元服饰成为快手平台新的趋势消费品类。

京东“双11”报告则显示,以购买力靠前的广东省为例,其成交额增速排名靠前品类就包括情绪商品代表潮流盲盒,成交额增长162%。

所谓情绪消费,往往指消费者因情感需求驱动,为获得即时心理满足或情绪慰藉而发生的消费行为,具有冲动性、虚拟化和心理补偿性特征。

根据《山东省消费者协会情绪类消费教育指南(2025版)》,情绪消费,作为满足消费者精神需求的重要方式,正以蓬勃之势成为消费市场的新潮流。从虚拟的情感陪伴服务,到实体的解压创意产品,情绪消费领域不断拓展,形式日益丰富。比如,某平台推出的“学霸附体”虚拟服务,宣称能赋予消费者超强学习能力,吸引大量考生购买。但实际交付时,只是提供一些笼统的学习建议。

需要注意的是,实际情况中,在合理范围内,情绪消费不等同于冲动消费。在感性与理性的平衡中,消费者寻求自我关怀,花小钱办大事。比如有的年轻人5元的运费不愿意付,却愿意花上百八十元抽个盲盒。有观点认为这是“消费观分裂”,但有消费者表示,这是一种比苦撑省钱更快乐的选择。

Future Marketing发布的《情绪消费崛起:2025年市场格局与未来走向》预测,2025年中国情绪消费市场规模将突破2万亿元。

Z世代(通常指1995年至2009年出生的一代人)被称为情绪消费的主力军,但数码产品也是他们的最爱。根据京东“双11”报告,广东00后最喜爱3C数码类产品,平板电脑、键盘、鼠标垫/腕垫、有线耳机、显示器是00后购物偏好的TOP5品类。

今年“双11”,叠加国家“以旧换新”补贴和平台补贴等,各大电商平台数据均显示,数码产品、智能家居等都是消费者青睐的产品。比如,抖音“双11”报告指出,今年“双11”期间,参与“以旧换新”活动的商家销售额同比增长486%,滚筒洗烘一体机、擦窗机器人、运动相机销售额增幅分别达813%、401%和591%,平板电脑与轻薄笔记本也实现125%和162%的增长。

图片

参与国补“以旧换新”的家电产品,“双11”期间热销。

 即时零售成为新增长极

走过17个年头的“双11”,销售内容已不再局限于简单的网购商品,即时零售的爆发成为本次大促的一大亮点。

即时零售是指依托即时配送体系,实现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的零售新业态,核心特征为“线上下单,30分钟送达”。像京东到家、叮咚买菜、淘宝闪购、京东秒送等都属于即时零售的形态。

从天猫淘宝的情况来看,今年天猫“双11”是淘宝升级大消费平台的第一个“双11”,淘宝闪购全面参与的第一个“双11”。淘宝闪购零售订单同比增长超2倍,天猫品牌即时零售日均订单环比增长了198%。

从京东的数据来看,京东外卖入驻超200万家品质餐厅,合作的TOP300餐饮品牌“双11”期间日均订单量较外卖上线首月增长13倍。七鲜小厨凭借“新鲜现炒”和“食材透明”的鲜明标签,深受用户喜爱,“双11”期间3日复购率达行业3倍,火爆流量更带动周边3公里品质餐厅的订单量增长超12%。

除了商品消费,服务消费也正在加入“双11”的队伍。在阿里巴巴“大消费平台”的势能推动下,飞猪旅行大促规模再创新高。飞猪数据显示,“双11”期间,交易用户数同比增长超20%,其中88VIP交易用户数增长约30%,并贡献了头部商家七成以上的成交。同时,性价比高、权益丰富、使用灵活,消费者为体验买单,使囤旅游需求持续扩大。

“11月本来是新疆的淡季,但因为‘双11’,我们忙碌得像旺季一样,累但有成就感。”疆游天下旅游旗舰店负责人宋俊岐介绍,今年“双11”重点打造了几款新疆精致小团游商品,累计GMV(交易总额)突破1000万元,“市场越卷就越要注重体验和服务,注重情绪价值。”

如今网购促销已经常态化,“双11”是否还有存在的必要?对此,洪涛表示,17年来,“双11”由一个平台企业的节日逐渐成为全国全网的促销节。据星图数据发布的《2025年双十一全网销售数据解读报告》,2025年“双11”购物节期间,综合电商、即时零售及社区团购的全网电商销售额达到16950亿元,同比增长14.2%,占2025年10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例为36.61%。

“我认为,17年来,‘双11’已经由一个企业的促销活动,变成了国内外知名的公共产品,但‘双11’还不是公共品牌,应加快由公共产品向公共品牌的跨越,这需要有一个长期的建设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鼓励创新发展,避免同质化竞争、避免低层次价格竞争,同时,鼓励‘双11’以新的姿态出海,走向全世界。”洪涛说,随着消费升级,双11不是没有必要,而是要与时俱进。

“‘双11’最好的状态应该是一场‘快乐的双赢’,即消费者收获性价比,商家收获高质量增长。这要求平台在资源整合和机制设计上更有智慧,不断提高优质供给和多元需求之间的连接效率。平台能力的进步,在每年‘双11’都会得到市场的检验。”飞猪CEO庄卓然表示。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杨文君 王玮 发自北京

编辑:梁建忠

南都N视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