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第二十二届中国(大朗)毛织产品交易会开幕。大朗镇毛织贸易中心一楼人流如织,300个展位分四大展区,展现机械、服装、纱线、综合配套等领域风采,不少采购商在展位驻足,咨询新品及行业新技术。
开幕式透露,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与大朗镇政府将于2026年6月联合举办第十届中国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会,系统探索“纺织非遗+毛织产业”的双向赋能创新路径。
去年“织交会”推出“AI+来莞定制 2小时定制一件毛衣”,在此基础上,今年“织交会”推出AI毛织设计大模型。据悉,该大模型依托设界集团POP趋势沉淀20年的行业数据资产,深度融合毛织行业需求与大朗产业特点,让AI能力更精准、更具落地性。该大模型提升毛衣设计效率,还支持消费者定制,实现“所见即所得、所想即所得,高品质服务来莞定制模式”。
将举办第十届中国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会
探索“纺织非遗+毛织产业”创新路径
在“织交会”开幕式上,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与大朗镇政府共同签订了《第十届中国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会落址协议》,正式确定双方将于2026年6月联合举办第十届中国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会,会址落地大朗。中国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会是由中纺联主办的国内唯一国家级纺织非遗品牌盛会,是纺织非遗传承发展、成果交流的行业性最高平台。
根据协议,双方将以第十届中国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会落地大朗为重要契机,系统探索“纺织非遗+毛织产业”的双向赋能创新路径。通过这一国家级平台的落地效应,推动纺织非遗的文化基因与大朗积淀四十余年的毛织传统技艺深度叠加、有机融合,让非遗技艺为毛织生产注入手工温度与文化底蕴。
大朗镇党委书记董铁表示,历经20多年“织交会”从地方性展会,成长全球国际性贸易平台,是推动中国毛织产业走向世界的重要窗口。本届展会亮点纷呈,其中,在对外开放上,全国唯一的国家毛纺技贸基地在大朗成熟运作,为企业出海护航;在科技赋能方面,建立“大朗优选2.0”中央直播间体系,助企业融入双循环;在文化传承中,推动第十届中国纺织非遗大会落地大朗,推出新品发布秀,还创新设立非遗、宠物时装秀,开拓“它经济”。
东莞市副市长李辉表示,希望大朗以“织交会”为契机,乘势而上,加快推进毛织企业的智能化转型,为东莞打造制造美学之城、城市产业名片,为中国纺织事业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孙瑞哲介绍,大朗毛织经过40余年发展,构建了从纱线到品牌的完整闭环,年研发新品纱线3000多组,全球毛衣五分之一产自大朗,数智转型后2小时可极速出衣,全产业链年交易额超720亿元,还赢得2026年国际毛纺大会承办权,希望大朗融入全球价值链,将产业优势转化为全球引领力。
推出AI毛织行业模型
让企业设计提质增效
大朗镇毛纺织行业管理委员会党支部书记任斌彬介绍,去年“织交会”推出“AI+来莞定制 2小时定制一件毛衣”,在此基础上,今年“织交会”推出AI毛织设计大模型。
据悉,在POP·AI智绘平台网页端,用户输入关键词描述,选择相应风格引擎等,平台基于大模型进行匹配,一两分钟的时间,平台即可衍生出几个新的款式图片。
上海设界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陆平一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今日推出的AI毛织行业模型,依托POP趋势沉淀20年的行业数据资产,经专项模型训练构建核心基底,结合POP设界在东莞大朗5年深耕的产业洞察,深度融合毛织行业需求与大朗产业特点,让AI能力更精准、更具落地性。它打破传统依赖设计师的高成本人力设计模式,大幅提升毛衣设计效率——有设计师的企业可借AI提质增效,无设计师的企业也能轻松实现款式创作,只要明确需求即可快速生成。同时,该模型还支持消费者定制,真正实现“所见即所得、所想即所得,高品质服务来莞定制模式”。
大朗镇方面介绍,本届展会以“时尚潮·东莞造”为主题,搭建了“1主会场+6分会场+7飞地展馆”的跨区域联动矩阵,展示大朗毛织产业成果,为行业的交流合作提供平台,助力大朗毛织提升品牌影响力、拓展国内外市场,实现高质量发展。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唐国轩 通讯员 朗宣
摄影:南都N视频记者 刘媚 部分图片由受访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