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将退市!历时四个月,大悦城地产私有化进入尾声

南都N视频APP · 湾财社
原创2025-11-18 16:06

11月17日,中粮集团旗下香港上市平台大悦城地产发布公告,其私有化决议案在当日举行的法院会议上获计划股东表决通过。这意味着这家2013年登陆港交所的地产央企,长达12年的上市历程将在11月27日正式画上句号,届时其联交所上市地位将按计划撤销。

作为A股上市企业大悦城控股的并表子公司,此次私有化以29.32亿港元对价回购非关联股东股份,交易完成后大悦城控股持股比例将跃升至96.13%,实现对该平台的近乎全资掌控。在业内看来,在房地产行业进入深度调整期的背景下,这一举措既是企业优化治理架构、改善经营业绩的战略选择,也成为房企私有化退市浪潮中的又一典型案例。

图片

私有化细节落地

此次大悦城地产私有化的获批,标志着历时四个月的推进进程进入最后收官阶段。根据此前大悦城控股7月31日发布的公告,此次私有化采用协议安排方式,针对除大悦城控股及中粮集团全资子公司得茂有限公司以外的其他股东回购股份。交易对价确定为每股计划股份0.62港元,总回购金额约29.32亿港元,资金来源主要依靠大悦城地产内部自有资源及外部债务融资。

值得注意的是,交易前后股权结构将发生显著变化:协议安排前,大悦城控股持股64.18%,得茂持股2.58%,其他计划股东合计持股33.24%;交易完成后,计划股份将全部注销,大悦城控股持股比例将大幅提升至96.13%,得茂持股比例同步调整至3.87%,大悦城控股将实现对该平台的实质性全资掌控。

公开资料显示,作为中粮集团旗下核心商业地产平台,大悦城地产成立于1992年,2013年登陆港交所后逐步形成全国性布局。截至2024年末,公司已覆盖全国五大城市群,拥有或管理32个大悦城、大悦汇等商业项目,同时持有一线城市投资物业、销售物业及多地豪华酒店等资产,是集团地产板块的重要组成部分。此次私有化落地后,其资产与业务将全面纳入大悦城控股体系,实现中粮系地产资源的深度整合。

多重因素驱动

大悦城地产此次私有化的推进,并非偶然之举。关于私有化的原因,大悦城控股集团曾在公告中表示,近年来在行业周期性发展的影响下,大悦城地产的市场表现呈阶段性波动,流动性也随之承压。本次交易是积极应对市场环境变化的战略举措,将显著优化公司治理框架,整合组织架构与股权结构。

南都湾财社记者注意到,作为A股上市企业大悦城控股的并表子公司,大悦城地产形成了独特的“A控红筹”架构,这种架构在业内并不普遍,却增加了公司治理的复杂性和运营成本。此次私有化完成后,大悦城控股将实现对旗下地产平台的集中管控,有效简化治理流程,提升决策效率,降低监管合规成本。

从业绩层面来看,此次私有化也是大悦城控股改善盈利状况的关键举措。财报数据显示,2022年至2024年,大悦城控股连续三年陷入亏损,分别亏损28.83亿元、14.65亿元和29.77亿元,三年合计亏损超70亿元。尽管2025年上半年公司实现“扭亏为盈”,但最新三季报显示其又陷入亏损状态。

大悦城控股明确表示,交易完成后将增厚对大悦城地产的权益,有利于提升公司归母净利润,进一步优化业绩表现。此外,大悦城地产自身业绩也面临波动,2025年上半年其营业总收入同比下降5.8%,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26.6%。

房企私有化潮持续蔓延

事实上,今年以来已经有多家房企宣布从港交所退市。最早由首创置业在2021年9月打响第一枪,其后中国金茂旗下的中国宏泰发展、华发股份的华发物业、首创集团的首创钜大以及融信中国旗下的融信服务也相继宣布私有化退市。

克而瑞地产研究机构分析指出,当前房企及旗下企业集中选择私有化退市,主要源于三大核心因素。在市场与经营压力方面,行业下行导致企业股票流动性普遍不足,融资渠道收窄,叠加部分企业连续亏损、债务压力凸显,退市成为缓解经营困境的现实选择;在战略与效率需求层面,私有化后企业无需再满足上市公司严格的监管要求,可降低运营成本与管理复杂性,更灵活地推进长期战略,实现业务转型与资源整合;而在行业环境变化方面,近年来房地产行业销售规模连年下滑,市场环境复杂多变,深度调整成为行业主旋律,私有化正是企业应对行业变局的主动调整。

在克而瑞看来,房企及旗下相关企业出现被动退市或者私有化退市是行业深度调整期的必然现象,未来2—3年这一趋势或仍将持续,行业将经历更彻底的洗牌和重组。企业需要适应市场变化,通过战略调整和运营优化来应对行业下行、估值低迷带来的退市挑战。

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 孙阳

南都N视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