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导航精准“探脑”,七旬台胞重获生机

南都N视频APP · 健闻
原创2025-11-18 18:03

淋巴系统是重要的人体免疫系统,除了头发和指甲外,每个部位都可能发生淋巴瘤,误诊率高。其中,脑淋巴瘤就极易被误诊为脑胶质瘤等,可能导致病情延误,失去治愈机会。

近日,七旬台湾同胞陈爷爷就一度陷入这样的“诊断迷局”。所幸,经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神经肿瘤外科主任张祎年教授团队的精准诊断和机器人导航微创活检术,不仅保住了老人控制肢体活动的关键神经功能区,还为后续的放化疗赢得了时间。

图片

突发肢体乏力,一度误诊为“脑胶质瘤”

近日,陈爷爷因突发左侧肢体乏力,左手精细运动障碍,在外院被诊断为恶性程度极高的脑胶质瘤,家人一度陷入绝望。

怀着一丝希望,家人将陈爷爷转诊到珠江医院。通过详尽的颅脑多模态核磁共振检查,张祎年教授团队发现其右侧大脑半球功能区的占位性病变特征与典型胶质瘤存在差异,高度怀疑是另一种恶性肿瘤——原发性脑淋巴瘤。

张祎年教授表示,“与常见的胶质瘤不同,脑淋巴瘤的治疗策略以放化疗和靶向治疗为主,手术的核心目标在于以最小创伤获取准确的病理诊断,而非像胶质瘤那样追求最大范围切除”。精准的诊断,成为挽救老人神经功能、避免严重后遗症的关键第一步。

机器人导航精准活检,全力保住神经功能

明确诊断是有效治疗的前提,但肿瘤深深嵌入“大脑功能区”,该区域负责控制对侧肢体的随意运动,尤其是手部精细动作,术中任何微小损伤都可能导致患者术后出现偏瘫、失语等严重神经功能障碍。

为确保万无一失,张祎年教授团队决定启用机器人导航辅助活检系统,为手术装上“智能导航”。

图片

术前,团队充分利用高分辨率磁共振等多模态影像数据进行三维重建,精确定位肿瘤与重要功能纤维束的毗邻关系,规划最佳手术入路。术中,通过机器人导航系统的实时规划与引导,手术团队以微小的切口精准抵达肿瘤区域,成功获取了病变组织,并完美避开了周围重要的血管和神经。整个过程堪称“毫米级”的微雕艺术,在获取明确病理标本的同时,最大限度保护了患者的神经功能。

术后第三天,陈爷爷即可正常下床活动,无任何新发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出现。病理确诊为脑淋巴瘤,陈爷爷顺利转入血液内科接受后续综合治疗。

脑淋巴瘤症状多样,早诊早治是保护功能的关键

张祎年教授表示,脑淋巴瘤是起源于淋巴造血系统的颅内恶性肿瘤,可发生于大脑实质内任何部位。脑淋巴瘤临床表现多样,取决于肿瘤的部位和大小。常见症状包括:

1.颅内压增高:表现为持续的头痛、恶心呕吐、视物模糊。

2.局灶神经功能障碍:如进行性加重的肢体无力、感觉异常、语言障碍等。

3.高级认知功能损害:如记忆力下降、反应迟钝、性格改变等。

4.癫痫发作:部分患者可能以癫痫为首发症状。

张祎年教授强调,由于脑淋巴瘤对放化疗敏感,早期、正确的诊断至关重要。他建议,当出现进行性加重的神经系统症状时,应尽早到神经外科专科就诊,通过颅脑增强磁共振等影像学手段进行初步筛查。

对于疑难或位于功能区的病变,应选择具备多模态影像技术和机器人导航等精准外科设备的医疗中心,以期在迟早明确诊断的同时,最大程度地保护大脑功能,为后续的综合治疗赢得宝贵机会。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李文 通讯员 侯贺阳 王天伟 马彦 伍晓

南都N视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