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车南下”拥抱“港车北上”,交通融合改写大湾区时空格局

南都N视频APP · 南都广州
原创2025-11-18 16:39
图片

一条港珠澳大桥,一座全自动停车场,正在悄然改变粤港澳大湾区的时空格局。2025年11月15日,作为“粤车南下”政策的重要配套设施——香港国际机场转机停车场正式启用,首日即迎来超过40辆车“尝鲜”。这座位于港珠澳大桥香港口岸禁区内的停车场,不仅是“粤车南下”政策的首个落地成果,更标志着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步入新阶段。

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正变得触手可及,密集的轨道与飞驰的车辆,将“一体化”未来变为每位湾区人的日常。

粤车南下

一座大桥的双向奔赴

在“港车北上”稳步推进的同时,“粤车南下”政策也已于2025年11月正式落地。

从珠海自驾经港珠澳大桥至香港机场,全程路况顺畅,抵达后人脸识别系统让泊车便捷高效——这是首批体验者肖先生的切身感受。他为这种新出行方式点赞:“这为大湾区旅客提供了新选择,‘粤车南下’与‘港车北上’实现真正的‘双向奔赴’。”

香港机管局主席林天福强调,转机停车场突显了机管局对拓展大湾区市场客源及加强大湾区融合的重视。这个全自动化停车场规模之大不但在香港是首创,在其他地方都属少见,为未来停车场设计树立了新标杆。

更为重要的是,转机停车场位于港珠澳大桥香港口岸禁区范围内,旅客停放车辆后即可直接前往机场登机,飞往世界各地,期间无需办理香港出入境手续。这一设计巧妙解决了跨境出行中的通关痛点,真正实现了“无缝衔接”。

首日营运共有超过40个预约,其中包括超过30个泊车及超过10个送机/接机的预约,广东及澳门的预约各占约一半。而未来1个月的预约已超过280个。

图片

香港国际机场。

随着“粤车南下”的实施,自驾经港珠澳大桥直达香港国际机场,有望成为越来越多旅客的新颖打卡体验。

一桥飞架,变天堑为通途。港珠澳大桥将港澳与珠江西岸的通行时间,从原先绕行虎门大桥的三小时以上,缩短至约45分钟。

作为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不仅是世纪工程的典范,更是国家战略的关键落子。它的意义远不止于缩短三地时空距离,更在于为粤港澳大湾区的融合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轨道融合

广深城际的公交化变革

几乎在同一时间,广深城际铁路也完成了历史性飞跃。

2025年11月5日,广深城际铁路提质工程正式完成,这条147公里长的铁路迎来了六大新变:速度更快、车次更密、票制更活、选择更多、接驳更顺、品质更高。

时速从160公里提升到200公里,每日开行动车组列车达178列,高峰时段发车间隔仅5分钟——这些数字背后,是广深莞三座核心城市更为紧密的连接。

广深城际铁路起自广州站,经广州东、广州新塘、东莞、常平、樟木头、平湖,终至深圳站,连接广州、东莞、深圳3座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市。

更值得关注的是,广深城际不仅依托深圳站与罗湖口岸无缝衔接,方便旅客步行换乘通关,还实现广州东站直通香港西九龙站,香港居民入境后也能乘其直达广州城区,打通广州市中心到香港市中心的跨境交通动脉,彻底替代了广九直通车的功能。

这一调整的背后是区域交通格局的深刻调整。近年来,受广深港高铁、梅龙铁路、广汕铁路等新线开通影响,广深城际客流面临分流压力。2025年上半年,其旅客发送量同比减少了5.65%。正是基于此,国铁广州局和广深铁路积极推动提质工程,以提升竞争力。

“一体化”加速

午后香港看展,傍晚已到广州

广深城际以极高的发车频率和密集的站点覆盖,专注于满足广深中心城区及沿线各镇的日常通勤与短途商务往来。

如果说广深城际是区域内循环的毛细血管,那么广深港高铁(广州南—西九龙)则是大湾区融合的大动脉。

时速350公里的广深港高铁,凭借其高速与跨境优势,2025年8月,广深港高铁香港段创下单月客运量320万人次的纪录,每日超过100对列车班次,直达内地站点数量已增至96个。

一轨相连,贯通南北。2018年9月23日,广深港高铁香港段正式通车,标志着广州、深圳、香港三地铁路实现贯通,香港全面接入国家高铁网。从2018年9月23日正式通车至今,这条铁路已发送跨境客流1.01亿人次,彻底重构了粤港澳大湾区的时空格局。

七年来,广深港高铁不断提质增效,日均开行跨境列车已增至190列,最短发车间隔压缩至5分钟,“公交化”运营成为现实。

“一地两检”政策的实施,让旅客出入境手续耗时从原先几十分钟缩短至5分钟左右,极大提升了通行效率。数据显示,香港赴内地旅客中,超过九成前往广东省内;内地访港旅客中,近八成来自广东。广深“双核”牵引、多城联动的大湾区发展格局日渐清晰。

这种“双城生活”模式正在成为越来越多大湾区居民的选择。

“'轨道上的大湾区'为我们生活带来的改变是实实在在的。”一位广州市民分享了她的经历:“下午我在香港的M+和故宫博物馆参观,17时17分跳上广深港高铁,18时06分就到了广州南。再转一趟市内城际,19时16分我就回到了广州的家。这种便利,让粤港澳真正变成了一个'一小时生活圈'。”

图片

广深港高铁:从深圳福田到香港西九龙最快仅需约15分钟;广州南到香港西九龙全程最快49分钟。

全国视野下的大湾区交通革命

放眼全国高铁版图,同样高频次、高密度、客流旺,广深港铁路与京沪高铁,如同贯通中国南北经济脉络的两条“大动脉”,有着相似的繁忙景象。

但这两条线路因其迥异的地理位置、战略功能与服务定位,演绎出各自独特的发展逻辑。与连接京津冀和长三角的京沪高铁不同,大湾区铁路更注重“密度”而非“距离”。

京沪高铁,2025年上半年本线列车运送旅客2499.6万人次。它连接了京津冀与长三角两大国家级城市群,以350公里的时速和极高的准点率,将两地陆路通行时间压缩到4小时左右,对商务旅客而言,其效率远超飞机,成为出行的不二之选。

而大湾区内的轨道交通,则更加注重与城市群的深度融合。广深城际铁路不仅依托深圳站与罗湖口岸无缝衔接,方便旅客步行换乘通关,还实现广州东站直通香港西九龙站。广深港高铁还推出“灵活行”等差异化服务,允许乘客在西九龙至福田、深圳北间灵活调整行程,精准对接高频往返的商务及通勤群体需求。

大湾区一体化的未来之路

当下,"港车北上"、"粤车南下"等政策正与大桥形成合力。正如前文提到,香港机场转机停车场的启用,让旅客可经大桥直达机场飞往全球,这正彰显了大桥作为超级联系人的独特价值——它不仅是交通通道,更是经济走廊、创新平台和民生纽带。

从“港车北上”到“粤车南下”,从广深城际、广深港高铁开通到公交化运营,如今跨境通勤变得如市内通勤般便捷,大湾区交通网络正经历着从“双向奔赴”到“深度融合”的历史性转变。

香港运输及物流局局长陈美宝对转机停车场的评价,或许可以作为大湾区交通一体化的最佳注脚:“一多大桥、双向奔赴、百业受惠、无限机遇,起步就在今天,亦令港珠澳大桥作为‘同心桥’这个意义更加圆满。”

未来,香港国际机场还将推出“访港停车场”,以及广深港高铁服务的持续优化,大湾区交通网络将更加紧密地联结在一起。这种融合不仅仅是物理空间的连接,更是制度、规则和标准的对接,是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保障,也是“一国两制”优势在大湾区建设中的生动实践。

湾区互联互通、深度融合,正在重塑着人们的时空观念和生活半径。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钟丽婷

受访者供图

南都N视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