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圳市盐田区沙头角街道,退役军人服务站不仅是一个办事窗口,更是一个被老兵们认可的“温暖家园”,系统化地构建了一个集精准服务、矛盾化解、自我管理与文化传承于一体的综合支持平台,成为基层退役军人服务工作的生动注脚。
“老班长”的笔记本:
一本“活档案”与一套“方法论”
在沙头角街道退役军人服务站,站长赵正军被大家亲切地称为“老班长”。这个称呼,源于他多年的军旅生涯,更源于他四十余载如一日,像班长对待战友一样,将辖区近千名退役军人的事当作自家事。
“不去走,不去聊,怎么知道他们需要啥?”这是赵正军常挂在嘴边的话。为精准掌握辖区内近千名退役军人及军属的情况,他推行“一人一档”管理,并创新总结出“红橙黄绿白”五色分类动态管理法,根据紧急程度进行差异化帮扶。他的办公桌上,一本厚厚的笔记本里密密麻麻记录着走访信息。四年来,他累计走访1126人次,哪位老兵身体有恙,哪家遇到了难事,他都了然于胸。
2024年11月,退役军人袁叔因耳鸣治疗问题来到服务站,赵正军安抚情绪低落的他,慢慢听他讲清楚事情的原委,随后立刻联系社区了解情况。后来,赵正军陪着袁叔一起去现场协商,经过几个小时的沟通,纠纷双方达成了和解。几天后,袁叔送来“心系老兵,真诚服务”的锦旗,如今正挂在服务站的墙上。
在赵正军的身上,可以看到一个基层服务者的初心,而通过他,我们更能窥见沙头角街道退役军人服务站这个“老兵港湾”的全貌。
创新老班长工作室
将矛盾化解在基层
退役军人服务站位于合泰御景翠峰党群服务中心,占地面积约200平方米,包括老兵客厅、办公室、战友谈心室、老班长工作室、战友俱乐部等功能室。
据悉,沙头角街道四个社区共登记在册的户籍退役军人及现役军人家属983人。自成立以来,服务站始终坚守“专注老兵,整合资源,融合发展”理念,通过“一站式”服务模式,全力构建全周期服务体系,为退役军人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支持与保障,“让老兵少跑腿,让服务多跑路”。
在矛盾化解方面,沙头角街道退役军人服务站颇有心得,创新老班长工作室。这个以“老兵服务老兵”为核心理念的工作室,如今已成为基层化解矛盾纠纷的“金牌调解室”。
从袁叔的就医纠纷圆满解决,到累计成功化解30余起矛盾,“老班长工作室”的成功实践,让退役军人在遇到困难时,不仅能找到“说得上话”的人,更能找到一个“能解决问题”的可靠平台,真正实现了“将问题解决在基层”。
凝聚老兵力量
构筑精神家园
在双拥工作方面,服务站积极为部队办实事,不断增强退役军人的荣誉感、获得感和归属感。
据了解,沙头角街道退役军人服务站成立了“红星志愿服务队”,号召退役军人加入其中,目前已汇聚超过60名热心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通过组织爱心献血、中英街导向服务、山林河流巡逻、校园普法宣传,以及参与“最美退役军人”评选等系列活动,提升了退役军人的社会参与度和自我价值感。
服务站还组建了一支管理规范、人员齐备、场地完备的“红星书画队”。这支队伍除了定期开展书画交流活动,还每年走进部队、社区、企业和机关等单位,免费为驻盐部队及辖区居民书写并赠送春联,传递新春祝福。“文化对退役军人精神生活也十分重要。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大家的文化生活,也让我们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感受到了尊重和认可。”红星书画队队长胡豪华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沙头角街道因地制宜打造了“红色双拥路线”。长约6公里的深港边境线盘山公路不仅成为拥军优属、拥政爱民浓厚氛围的象征,也成了退役军人重温军旅生活、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场所。
沙头角街道退役军人服务站以“老班长工作室”为核心的服务模式,不仅是为退役军人排忧解难的暖心工程,更是激发群体潜能、促进社区和谐的有效路径。未来,沙头角街道退役军人服务站将继续坚守初心,用实际行动诠释“当好退役军人的‘娘家人’”承诺,让每一位老兵都能感受到家的温暖与关怀。
图源:沙头角街道办
采写:奥一新闻记者 詹越慧
编辑:蔡诗妍
编辑:蔡诗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