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红险“霸屏”2026开门红,收益咋算?这样投保不踩坑

南都N视频APP · 湾财社
原创2025-11-18 20:28
图片

“开门红,红一年”。近日,随着多家险企陆续启动2026年“开门红”活动,保险销售市场再度成为行业焦点。记者走访发现,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开门红”期间,分红险“C位出道”,市场涌现出一大批分红险新产品,吸引了众多消费者目光。这一现象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市场逻辑和行业变革?消费者又该如何理性看待和科学投保?


分红险“C位出道”

“每年缴费2万元、缴费期5年,保底利率1.75%外加浮动分红,第7年即可实现回本。”11月17日,在天河区一家国有银行网点内,客户经理正向消费者推荐一款名为“国民福寿双全A02款两全保险(分红型)”的产品。

记者走访发现,类似的场景在多家银行网点理财中心上演。记者咨询多家大型寿险公司了解到,2026年“开门红”活动已全面开启,主推产品多以带有分红功能的年金险或增额终身寿作为主险,同时搭配万能账户。“目前推出的新产品已全部升级为分红型”,某头部寿险企业销售人员透露,该公司“开门红”活动已于11月正式启动。

从部分保险公司发布的2026年“开门红”产品类型看,分红险成为绝对主力。记者在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平台上,通过查询人身保险产品信息库发现,2025年10月1日至今,在售的50款人寿保险产品中,有44款是分红型产品,占比为88%;在售的26款年金保险产品中,有22款是分红型产品,占比约85%。

产品结构调整的背后,是行业在低利率时代的“防守反击”。某寿险分公司销售主管坦言,在当前低利率环境下,银行存款、债券等传统固定收益类产品收益率持续走低,客户面临资产增值难题。

而分红险“保证收益+浮动分红”的独特模式,恰好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保证收益部分虽看似不高,但为资产提供了稳定保底,让投资者在市场波动中无需担忧本金损失;浮动分红部分则带来了获取更高收益的可能性”。据多名销售人员介绍,“开门红”期间推出的分红险产品保底利率普遍在1.75%~2%之间,同时附带浮动收益部分。

记者梳理发现,过去几年,随着利率下行,银行存款利率持续走低,部分3年期定期存款利率甚至降至2%以下。相比之下,分红险的保证收益虽与之相近,但具备分红潜力。以某险企过往推出的一款分红险产品为例,过去5年平均分红收益率约2.5%,叠加保证收益后,综合收益率超过4%,显著高于同期银行存款利率。这种模式既满足了投资者对稳健收益的需求,也契合了其对潜在高回报的追求,对于风险偏好较低、希望在资产保值基础上实现适度增值的投资者而言,具有一定的吸引力。


险企差异化“暗战”

随着投资者对资产安全性和收益性的要求不断提高,分红险产品如何突围同质化竞争、做出卖点?记者留意到,2026年“开门红”期间,险企主推的分红险产品差异化特征愈发明显。

部分产品打破投保年龄限制,并附赠各类增值服务,如中国人寿寿险的鑫鸿福养老年金险(分红型)突破传统年金险投保年龄限制,男性最高可投年龄延至70岁,女性达75岁,同时整合全国1600多家三甲医院绿通服务及医养社区资源;平安人寿推出的一款分红型寿险,配套提供“御享国医”服务;友邦人寿推出的终身养老年金系列产品,以“覆盖终身、稳定持续的养老现金流”为核心理念,助力客户构建贯穿养老全周期的财富体系。

在投保门槛方面,有险企选择降低准入标准,如某中外合资险企将一款分红险产品的起购门槛从20万元降至10万元,拓宽了产品受众;另一家险企代理人介绍,“开门红”期间客户累计缴满200万元保费,即可对接该公司养老社区权益,相比以往300万元的门槛显著降低。


消费者需理性投保

面对“开门红”期间的各类促销优惠,消费者该如何选择?一位业内专家表示,分红险能否真正“红起来”,关键取决于险企的投资盈利能力。在低利率环境与“资产荒”背景下,市场对分红险的关注度持续提升,但消费者仍需保持理性。尽管分红险具备“保底收益+浮动分红”的特点,但实际收益存在不确定性。当保险公司的投资收益不佳时,分红可能大幅减少甚至为零,投资者仅能获得保底收益。

值得警惕的是,部分消费者购买分红险时可能受到销售人员误导,对产品收益与风险产生误解。例如,销售人员可能夸大分红预期,却对保底收益水平和风险提示不够充分,导致消费者购买后发现实际收益与预期相差甚远。

他提醒消费者在购买分红险时,应充分了解产品的条款和风险,根据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和投资目标作出决策。在评估本人及家庭的风险缺口,如养老、重疾、医疗、意外等之后,再分析保险产品的保障内容,以确保能够满足自身的保障需求。要了解产品的保证利率、历史分红履约率等概念的含义,同时关注保险机构过去一段时期的投资收益水平,从而对产品的收益有一个较为合理的预期。

低利率时代,分红险犹如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缓解了行业利差损压力,另一方面也将投资压力与信义责任推向台前。对于险企而言,需摒弃短期规模思维,聚焦长期可持续发展,加强资产负债管理,合理演示分红收益,提升代理人专业素养与服务水平,真正回归保险的财富规划与保障本质。

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 管玉慧

南都N视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