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字戏《白罗衣・询陶》亮相第三届全国高腔剧目展演获盛赞

南都N视频APP · 南都文化
原创2025-11-20 14:27

11月17日,第三届全国高腔优秀剧目展演“一剧一评”座谈会在江西省抚州市博物馆举办。由广东省文旅厅推荐、海丰县白字戏艺术传承中心复排的传统折子戏《白罗衣・询陶》,凭借鲜明的剧种特色与扎实的艺术呈现,获与会专家一致肯定,成为南方片区入选作品中的亮点。作为拥有近千年历史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白字戏此次亮相不仅展现了传统剧目的当代活力,更让这一“戏剧活化石”的文化魅力再度绽放。

图片

第三届全国高腔优秀剧目展演“一剧一评”座谈会现场。

此次座谈会由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戏剧曲艺处一级调研员陈珺主持,上海戏剧学院原副院长郭宇、中国戏曲学院原副院长赵伟明等四位专家,对前一日展演的五部小戏集中点评。《白罗衣・询陶》主创人员、海丰县白字戏艺术传承中心主任兼主演吴佩锦,主演邱辉萍出席会议,听取专家建议。

图片

《白罗衣・询陶》主演吴佩锦和邱辉萍出席会议,听取专家建议。

白字戏是流行于粤东海丰、陆丰地区的稀有剧种,其历史可追溯至元末明初,甚至更早的南戏时期,由闽南传入粤东后,吸纳竹马、钱鼓、渔歌等民间艺术,改用当地方言演唱,逐步形成独特风格。因唱曲多用“啊咿嗳”衬词拉腔,俗称为“啊咿嗳”,又因以闽南语“白字”演唱得名,与潮州白字戏同源异流,后专指海陆丰白字戏。作为中国乡社祭祀戏剧的活化石,它至今仍保留着宋元南戏遗风、唐代“二四谱”等古老艺术元素,其“半夜反”的演出习俗——上半夜演正字戏武戏、下半夜唱白字戏文戏,更见证了与正字戏的深厚渊源。2006年,白字戏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传统剧目“八大连”及《白罗衣》等经典作品,承载着历代乡民的生活智慧与文化记忆。

作为白字戏老丑与小生行当的代表性折子戏,《白罗衣・询陶》聚焦官员徐继祖问询老仆人陶大的核心情节。通过层层递进的追问与纠葛,既揭露了恶霸徐能谋害苏知县的陈年冤情,也揭开了徐继祖的身世之谜,以惩恶扬善、秉公执法的立意彰显人文内涵。剧中丑角陶大的表演融合诙谐与深度,小生徐继祖的唱念功底扎实,两人的互动让戏剧张力十足,充分展现了白字戏轻歌曼舞、细腻灵动的南戏遗风,其独特的曲牌联缀体唱腔与方言道白,更凸显了剧种独有的地方文化基因。

图片

《白罗衣・询陶》剧照。该戏是白字戏老丑与小生行当的代表性折子戏。

专家们对剧目给予高度评价。主评专家、上海戏剧学院原副院长、一级导演郭宇称赞该剧“问答纠葛精彩,戏剧张力拉满”,认为人物的尴尬处境正是其艺术魅力所在;中国戏曲学院原副院长赵伟明教授肯定丑角表演的同时,建议小生进一步打磨台步、身段等基本功;中国戏曲学院导演系原主任裴福林教授认可剧目传承成效,期待在精致度上持续精进;原浙江省文化艺术研究院戏剧研究所所长朱为总研究员则赞赏剧种的民间解读特色,直言 “期待下次能看到《白罗衣》全剧及后续《诘父》一折的精彩呈现”。

图片

《白罗衣・询陶》剧照。白字戏表演艺术家吴佩锦在剧中饰演丑角陶大,其表演融合了诙谐与深度。

海丰县白字戏艺术传承中心主任吴佩锦会后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表示,结合专家评议,剧目后续将从三方面优化:角色塑造上,小生强化官威与心理挣扎表现,丑角增加技巧性表演;结构节奏上,精简开篇独唱,快速切入核心冲突;技术细节上,定制加长帽翅、加厚小生鞋底以提升舞台效果。“作为承载着数百年历史的非遗载体,该剧将坚守白字戏‘啊咿嗳’拉腔、方言演唱等核心特色,在挖掘传统技艺的基础上推动全剧复排,让这一历经兴衰起伏的古老剧种,在当代舞台上焕发出兼具传统底蕴与时代审美的持久生命力。”

采写:南都N记者 周佩文

图片由海丰县白字戏艺术传承中心提供

编辑:刘晨

南都N视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