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缺席后,这场国际大会1.3万亿美元资金博弈升温待破局

南都N视频APP · 察时局
原创2025-11-20 15:34

第30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30)于2025年11月10日至21日在巴西亚马孙雨林地区的帕拉州首府贝伦市举办,是《巴黎协定》签署十周年后的首次气候治理多边会议。

如今,谈判首周已过,“进度条”拉到哪了?多位专家指出,尽管各国在部分议题上取得技术性突破,但围绕气候资金、单边贸易措施等核心问题的政治博弈仍陷僵局。此外,美国“安静的缺席”虽暂时缓解了谈判阻力,却加剧了全球气候治理的领导力真空,而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责任分担问题上的对立持续升温。

图片

COP30大会在巴西贝伦市举办。

全球气候谈判上周进展:多线博弈中寻求突破

上周气候谈判呈现多线并行且博弈加剧的态势,三条主线贯穿始终。美国的“安静缺席”成为显著特征,尽管此前担忧其以非直接方式干预谈判,但上周实际进程中,美国的缺席未对谈判内容产生直接干扰,客观上为谈判排除了部分外部阻碍。

绿色和平东亚分部全球政策顾问姚喆指出,“美国上周的缺席看似减少了谈判干扰,但这只是阶段性状态,本周核心议题进入实质磋商,其是否会以双边施压、盟友传话等方式间接介入,仍需保持高度警惕”。她进一步分析,化石能源退出和森林保护议题直接关联美国能源利益与地缘战略,其完全置身事外的可能性极低。

议程争议的斡旋成为上周谈判的重要看点。会议召开前,多国提出7—8个新议题,若处理不当可能导致谈判延迟。主席国通过灵活斡旋,将气候与健康等争议较小的议题纳入现有适应议题框架下讨论,而4个尖锐议题则被纳入独立的主席国磋商轨道。经一周磋商,4个议题已逐步整合为贸易、气候公共资金、行动力度缺口三大核心。

北京绿研公益发展中心(GHub)气候与能源项目主管陈蓥婕表示,“主席国的分类处理策略非常务实,既避免了议题泛滥导致谈判停滞,又为核心争议保留了专属磋商空间”。

她强调,巴西总统卢拉的回归将带来关键政治推动力,其长期倡导的南南合作与雨林保护理念,有望促成发展中国家与部分发达国家的立场契合。

在具体谈判领域,公正转型与适应目标讨论均取得一定进展。公正转型机制建设展现积极态势,其谈判语境下的概念更强调国家间公平正义,需协调气候行动与南北贫富差距平衡。陈蓥婕介绍,中国及77国集团主张立即成立机制,欧盟则坚持先明确定义与范围,“尽管分歧仍在,但各方已普遍认可机制建立的必要性,这是上周谈判最核心的共识突破”。

在适应目标方面,评估指标已从最初9000余个精简至100个,不过资金诉求仍较突出。发展中国家呼吁2030年适应资金在2022年基础上实现三倍增长,达到1200亿美元。姚喆补充道,适应资金占比过低的问题长期存在,2023年全球气候融资中适应资金占比仅约3.4%,如何平衡评估指标落地与资金保障,将是考验谈判成效的关键。

图片

COP30大会现场。

核心议题深度解析:资金分配与责任界定成博弈焦点

气候资金问题始终是谈判核心分歧点。发展中国家重提巴黎协定9.1条,主张发达国家应提供高优惠度公共资金,并向1.3万亿美元目标看齐,而非局限于3000亿美元现有目标。

联合国贸发会议气候融资专家在近期报告中直言:3000亿美元目标中,发达国家直接提供的公共资金占比有限,大量资金为债务性融资或动员资金,根本无法满足发展中国家的适应与损失赔偿需求。

这一观点与发展中国家诉求高度契合,也揭示了资金争议的核心症结。姚喆进一步解释,发展中国家的诉求并非单纯追求数字增长,而是希望改变“债务为主、条件附加”的融资模式,获得真正无附加条件的公共资金支持。

而发达国家则坚持“先提行动力度,再谈资金支持”,形成循环争议。陈蓥婕分析,“这种立场本质上是责任规避,发达国家对气候问题负有历史责任和法律义务,率先减排与提供资金支持本应是并行义务,而非先后条件”。她引用贝伦气候峰会共识指出,较富裕国家尤需采取更迅速、更有效的行动,通过实质性资金支持缩小南北差距。

单边贸易措施的争议本质上是发展权与减排责任的博弈。发展中国家认为,发达国家的碳边境税等措施对其经济造成不成比例影响,且减排成效有限,呼吁建立多边监管机制;发达国家则以“防止碳泄漏”为由辩护。

“但对于一些发展中国家来说,他们认为碳边境税这类单边措施看似是减排工具,实则是将气候责任转嫁给发展中国家的贸易保护手段。”姚喆解释,发展中国家整体上都希望在气候治理下进一步讨论单边贸易措施,但提出了不同的方案,比如非洲国家提出的方案要求在UNFCCC机制下汇总相应措施,并对其影响做评估,整体上希望借用多边主义的治理框架,为争议解决提供空间。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在谈判中的角色备受关注。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坚定维护“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积极推动9.1条落实与公正转型机制建设。陈蓥婕评价,“中国通过南南合作提供并动员1770亿元人民币支持发展中国家气候行动,用实际行动践行了负责任大国担当,其主张的多边主义路径也契合全球南方国家的共同诉求”。

对于热带雨林基金等出资诉求,中国暂无明确出资计划,这一立场被专家解读为“基于自身发展阶段的理性选择,符合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

图片

COP30大会中国角。

本周展望与挑战:共识凝聚仍需突破多重阻碍

需要关注的是,本周谈判将进入关键阶段,部长级磋商的推进可能推动多项议题取得实质进展。公正转型机制与适应指标体系有望成为优先突破领域,但突破性成果的达成仍面临多重挑战。

美国缺席导致的资金缺口问题凸显,欧盟坦言无法填补该缺口,国际气候资金池收紧趋势明显。对此,姚喆警示,“全球气候融资目标已提升至每年1.3万亿美元,但现有国际金融架构存在结构性不足,资本成本高、债务负担重等问题严重制约发展中国家获取资金,若不进行系统性改革,融资目标将难以实现”。

姚喆强调,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资金责任上的分歧短期内难以完全弥合,本周谈判或聚焦于“阶段性资金落实方案”而非最终共识。

从谈判格局看,美国缺席后,发达国家力量有所削弱,发展中国家话语权提升。陈蓥婕分析,“传统的‘发达国家领头、发展中国家跟随’治理模式已难以为继,但新治理模式的构建需要时间,本周可能会在‘设立三年工作组讨论资金落实’等具体议题上形成共识,这是巴西主席国‘转向落实、强化落实’框架下的务实选择”。

场外动态同样值得关注,气候健康行动方案、1.3万亿美元路线图等倡议为气候行动注入新动能。但姚喆也表达了担忧,“场内谈判向场外倡议转移的趋势需要警惕,缺乏机制约束的自愿性倡议往往难以落地,可能成为发达国家规避实质性责任的借口”。

此外,化石能源退出、碳市场联盟等议题的推进仍存在不确定性,产油大国谈判能力的提升也将对谈判走向产生重要影响。

尽管谈判面临诸多分歧,但全球气候合作的大方向不可逆转。正如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所言,“谈判的时代已经结束,现在是落实、落实、再落实的时候”。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王玮 发自北京

编辑:梁建忠

南都N视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