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20日,具身智能企业星动纪元宣布完成近10亿元人民币A+轮融资。本轮融资由吉利资本领投,北汽产投参与战略投资,北京市人工智能产业投资基金与北京机器人产业发展投资基金联合注资,同时已有多家国际产业巨头的战略资本加持。
此次融资也创下了汽车产业资本对具身智能企业的单笔最大投资纪录。据悉,资金将主要用于端到端VLA具身大模型ERA-42的技术迭代、产品量产落地,以及加速在物流、制造和商业服务等场景的规模化应用。
星动纪元人形机器人在工厂进行药品分拣、物流供包作业。
技术路线先行
从“分频VLA”到“世界模型”
作为清华大学唯一持股的具身智能公司,星动纪元自2023年8月成立以来,已累计交付超200台人形机器人产品,其中海外订单占比超过50%。
不同于多数机器人企业聚焦硬件堆叠或单一场景自动化,星动纪元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其自主研发的“具身大脑”ERA-42。
该系统基于视觉-语言-行动(VLA)架构,并于2024年9月在全球率先提出“分频VLA”概念,通过快慢分层结构连接70亿参数的世界模型与4000万参数的执行模型,实现决策与动作的解耦控制。这一技术路径随后被Google、NVIDIA、Figure等国际巨头相继采纳,在业内引发广泛关注。
2024年12月,星动纪元发布融合世界模型的算法框架VPP(Video Prediction Policy),并选择开源,允许机器人利用海量互联网视频数据进行预训练,从而理解物理规律、预测环境变化。今年10月,其联合清华大学陈建宇团队与斯坦福大学Chelsea Finn团队推出可控生成世界模型“Ctrl-World”,使机器人能在虚拟空间中预演任务,陌生场景下的任务平均成功率提升44.7%。
目前,ERA-42已成为全球仅有的四款可实现全尺寸双足人形机器人全身及五指灵巧手精准控制的系统之一,其余三者分别为Figure Helix、特斯拉Grok与英伟达GR00T(据公司宣传材料)。
商业化提速
订单破5亿,但效率瓶颈仍存
随着技术成熟,星动纪元正快速推进商业化落地。截至2025年11月,公司总订单额已突破5亿元,其中物流行业最大单笔订单接近5000万元,且已形成标准化解决方案。
在国内,其客户包括吉利、雷诺、顺丰、TCL、海尔、联想、世纪金源集团等企业;在海外,则覆盖北美、欧洲、中东和日韩市场,服务对象涵盖全球市值前十的科技巨头中的九家,以及MIT、斯坦福、卡内基梅隆大学、北京大学等顶尖科研机构。
星动纪元部分合作伙伴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订单规模可观,但公司在多个应用场景中的运行效率尚未完全达到工业级替代标准。据其官网信息显示,当前在药品分拣、零部件装配、门店清洁等任务中,“部分场景效率达到人类70%多”。这意味着相比熟练的人工操作,仍有近三成的速度差距。
一位行业分析师指出:“对于制造业客户而言,70%的效率意味着投资回报周期拉长,除非成本足够低,否则难以大规模替换人力。”业内普遍看法是,在人形机器人单位成本仍在数十万元量级的当下,经济性拐点依然难以触及。
软硬一体自研
95%硬件国产化背后的挑战
为掌握核心技术主导权,星动纪元坚持“软硬一体全栈自研”。其硬件自研比例宣称超过95%,涵盖关节模组、五指灵巧手、无框力矩电机、高性能空心杯电机、减速器及控制器等关键部件。
公司已推出五款标准化关节模组,并构建三大产品线:全尺寸双足人形机器人(星动L7)、轮式人形平台(星动Q5)以及半身模块化机型(星动M7),支持像“搭乐高”一样灵活开发不同形态的机器人本体。
然而,高度自研也带来供应链管理与量产能力的巨大压力。据某位供应链行业人士透露:“虽然自研能避免‘卡脖子’,但在批量生产时,一致性、良率和维护成本仍是难题。尤其是灵巧手这类高精度部件,目前产能仍处于爬坡阶段。”
此外,尽管公司宣称“与多家国际产业巨头战略资本加持”,但并未披露具体名称。资本市场对其融资细节、估值水平、股权结构亦缺乏透明披露,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外界对其真实财务状况的判断。
此外,本轮由吉利资本领投、北汽产投战略投资,一方面显示出传统车企对人形机器人在智能制造场景中潜力的认可,另一方面也引发市场担忧:当主机厂成为主要投资者和潜在客户时,初创企业是否会逐渐沦为“供应商”而非独立技术平台?
“历史上不乏AI公司因过度依赖某一大客户而丧失发展主动权的案例。”一位长期关注硬科技投资的投资人表示,“如果未来吉利自己组建机器人团队,或者转向其他合作伙伴,星动纪元的订单稳定性将面临考验。”
以极快速度完成从实验室原型到亿元订单的跨越,星动纪元无疑是当前中国具身智能赛道中最值得关注的企业之一。它在技术研发、商业化拓展和资本运作上均展现出强大的执行力。
但光环背后,挑战同样清晰:技术领先能否持续?商业订单是否具备可持续复制性?作业效率何时能突破临界点?高额研发投入下,盈利路径是否明确?这些问题,南都·湾财社将持续保持关注。
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 胡雯雯
编辑:黄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