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强化“兵力量”作用发挥,全省“兵支书”达4615人

南都N视频APP · 南都政务
原创2025-11-20 22:05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也是“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之年。当前,广东省退役军人事务厅提出“七个走在前列”的目标要求,全面深化退役军人事务领域改革创新,为退役军人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

南方都市报联合广东省退役军人事务厅推出系列报道,第六期聚焦全省退役军人作用发挥情况,探访“努力在发挥退役军人优势作用上走在前列”的广东实践。

从创新创业的最前沿,到乡村振兴的田间地头;从防汛抢险的第一线,到基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广东通过强化思政引领,推动退役军人从“国防卫士”转变为“发展先锋”,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广东实践注入强大“兵力量”。目前,全省共有4615人当选为“兵支书”;建立“老班长工作室”3549个;全省组建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逾1.33万支,吸纳志愿者44万余人。

投身新质生产力建设与乡村振兴

4615人当选“兵支书”,牵头运营集体企业超9800家

在广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退役军人既是新质生产力的“开拓者”,也是乡村振兴的“领头雁”。他们在科创车间突破“技术关”,在田间地头种出“致富果”,成为连接产业升级与乡村振兴的重要纽带。

“在部队时我们守护国土,现在要用科技力量守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在佛山南海的广东大仓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车间里,退役老兵胡扬正带领团队调试最新研发的特种机器人。

这位年近五旬的创业者,曾在部队担任技术骨干,退役后瞄准应急救援领域的技术空白,毅然投身机器人研发。他带领团队成功研发出可在高温、辐射等极端环境下作业的智能机器人,产品已应用于广东多个化工园区的应急处置。

在湛江,退役军人周志明带队将生物技术转化为民用,研发的环保处理剂可使垃圾资源化利用率提升40%,获得10项国家专利。

胡扬、周志明的故事,是广东退役军人投身新质生产力培育的一个个缩影。

广东敏锐地捕捉到这一群体的潜力。为推动退役军人投身新质生产力领域,省退役军人事务厅联合高校开设“军创100”高端培训班,邀请院士专家授课。在全省布局退役军人创业孵化示范基地,提供办公场地和技术支持。与农业银行合作推出“粤金戎”金融服务,每年提供1000亿元专项授信额度……一系列的“政策包”,为退役军人搭建起从“战场”到“市场”的桥梁。

据统计,全省已有38万家由广东退役军人领办创办的企业,其中科技型企业达8.2万家,高新技术企业占比超20%。广东退役军人成为推动制造业当家、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一支生力军。

如果说,城市里的科技战场是退役军人施展才华的“高精尖”舞台,那么广袤的乡村则是他们挥洒汗水、带领乡亲共富的“主阵地”。

图片

茂名市茂南区金塘镇塘桥村“兵支书”易泓锦带领村民们种植小米椒。通讯员供图

在茂名市电白区合利村的沉香种植基地,连片的沉香树郁郁葱葱,村民们正忙着采收香结。“这些沉香树就是我们的‘绿色银行’。”村党总支书记谢培君抚摸着树干说。这位曾在武警消防部队服役的“80后”兵支书,退役后带头成立专业合作社,带动全村种植沉香200万棵,构建起“育苗—种植—加工—电商”全产业链,村集体经济收入从2022年的15万元跃升至2024年的60万元。

中山市阜沙镇“兵支书”周兆章创新“借鸡生蛋”模式,破解项目启动资金与招商难题,带动村集体年收入增加160万元;佛山市高明区“兵支书”钟志强推动建成全国首家商业“无人水稻农场”,推动村民人均年收入翻番。

如今,“兵支书”在广东已形成规模效应。全省共有20980名退役军人进入村(社区)“两委”班子,其中4615人当选为“兵支书”。全省由“兵支书”牵头运营的集体经济企业超9800家、农民合作社超3800家,带动村集体年均增收12万元以上。

“兵支书”们将部队的执行力、组织力转化为乡村治理的战斗力,在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矛盾调解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广东省退役军人事务厅通过实施退役军人村官培养工程,建立起“选、育、用、管、储”全周期培育机制,持续推动退役军人成为基层党组织的带头人、群众共同富裕的领路人和服务群众的贴心人。

扎根基层治理一线

建“老班长工作室”3549个,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1.33万支

从台风天的应急救援到突发事件中的挺身而出,从社区矛盾调解到志愿服务保障,广东退役军人以“召之即来、来之能战”的作风,成为广东基层社会治理的“特种兵”。

图片

今年9月23日,为应对台风“桦加沙”,深圳市退役军人红星应急救援队前置备勤。通讯员供图

今年9月,台风“桦加沙”来临时,全省多地发生树木倒伏和严重内涝情况。险情就是命令,广州市红棉老兵飞翔应急救援志愿服务队、佛山市南狮退役军人志愿救援队、深圳退役军人红星应急救援队等在接到指令后,连夜投身防风救灾一线。他们利用在部队掌握的专业救援技能,细致排查安全隐患,转移老人和孩子,清理倒伏树木保障交通。

图片

今年8月6日,惠州市惠阳区多地发生严重内涝。广州退役军人南沙红棉应急救援队前往支援,转移受困居民。通讯员供图

“当时没想那么多,就觉得后面车要出事,必须拦下来!”在广州市南沙区的一次桥梁交通事故中,退役军人王国梁冒着生命危险将自己的货车横在路中间,成功拦停了后方来车。

在梅大高速塌方事故中,退役军人王向楠发现险情后毫不犹豫地将自己的冷链货车横贯车道,为后方车辆筑起了一道“生命之墙”。

从王国梁到王向楠,这些在危急关头挺身而出的身影,是广东退役军人融入社会治理、守护人民安宁的生动写照。他们的义举并非偶然,而是源于刻在骨子里的军人本色,更得益于广东系统性的组织动员、倡导引领。

广东制定了《广东省退役军人志愿服务工作指引》,并搭建退役军人志愿服务工作平台,建立专项基金,大力扶持退役军人志愿服务事业发展。2024年,在广东首届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上,32个获奖项目及18个优秀项目脱颖而出,获得大赛资助扶持。

目前,全省共组建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逾1.33万支,吸纳志愿者44万余人。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项目涵盖应急救援、生态保护、心理咨询、医疗救助、红色传承等多个领域,打造了广州“红棉老兵”、深圳“红星”等一批志愿服务品牌。

如果说应急救援是“战时”的担当,那么矛盾调解与志愿服务就是“平时”的坚守。

在韶关市曲江区松山街道,“老班长工作室”的31名退役军人每天都会排班到社区走访,与社区群众谈心谈话。“碰到有矛盾的,我们会请来工作室,大家一起喝喝茶、聊聊天,一些问题就解决了。”退役军人陈瑞野笑着说。

在东莞市沙田镇,当地打造“老兵说点‘沙’”品牌,通过“老兵调解+政策解读”模式,2024年解决劳资纠纷、家庭矛盾136件。

在惠州市惠阳区,当地组织退役军人调解员进社区,开展“矛盾化解直通车”活动,解决群众问题78个。

广东将退役军人纳入基层治理体系,充分利用退役军人公道正派、群众信赖的优势,建立推广“老兵调解室”“老班长工作室”等平台,将大量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为建设平安广东贡献着独特的“老兵智慧”。

目前,全省共建立“老班长工作室”3549个,7200余名老班长进驻,2.3万余名退役军人党员活跃在基层治理一线。

参与红色宣讲和国防教育

全省组建老兵宣讲团210个,覆盖近25万人次

站上讲台,他们是红色故事的“宣讲员”;走进校园,他们是国防教育的“播种人”。

“同学们,我手上这枚军功章,是在一次边境自卫反击战中获得的。当时,我和战友们……”10月28日,在广州市黄花岗公园,退役军人顾海城声情并茂地为学生们讲述那段烽火岁月。台下的孩子们听得聚精会神,眼中闪烁着崇敬的光芒。

图片

广东组织开展“老兵永远跟党走”进校园宣讲活动。通讯员供图

这是广东“老兵宣讲团”开展活动的一个日常场景。据广东省退役军人事务厅思想政治与权益维护处负责人介绍,为激发退役军人“红色潜能”,广东大力实施退役军人文明实践工程。自2022年以来,全省共组建省、市、县三级老兵宣讲团210个、开展宣讲活动2400余场次,参与人数近25万人次。老兵宣讲团开展进学校、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乡村、进军营、进网络等“七进”宣讲活动,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

图片

东莞市沙田镇,“老兵副校长”进校园开展国防教育活动。通讯员供图

“同学们,你们知道步枪的射程有多远吗?”在东莞市沙田镇,“老兵副校长”正给学生上国防教育课。他们带领学生沉浸式体验军事装备,细致讲解军兵种知识,并现场指导战术动作、步枪射击等实战技能,让青少年在模拟战场环境中直观感受国防建设的重要意义。

2024年,广东省退役军人事务厅等四部门联合发布《关于促进优秀退役军人到中小学任教的若干措施》,鼓励退役军人走进中小学,担任国防教育辅导员,开展军事训练、武器装备讲解等活动。

图片

深圳市退役军人红星志愿服务队进幼儿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宣讲活动。通讯员供图

从经济建设的“尖兵”到乡村振兴的“头雁”,从社会治理的“能手”到红色精神“播种者”,广东通过强化思政引领,不断激活退役军人新动能,凝聚退役军人力量,推动广大退役军人在南粤大地上继续发光发热。

广东省退役军人事务厅党组书记、厅长王创表示,广东将持续实施退役军人村官培养工程、“广东军创”品牌工程、退役军人助力平安建设工程、拥军支前体系建设工程、退役军人文明实践工程等“五项工程”,推动退役军人成为巩固党长期执政的可靠力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服务基层社会治理的骨干力量、支持应急应战的精锐力量、加强社会道德建设的引领力量等“五种力量”,引导退役军人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广东实践作出更大贡献。

统筹:李陵玻 邹琳

执行统筹:吴笋林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杨伽 吴笋林 叶孜文 卢婉珊 赵青

设计:张许君

出品:南都政务新闻部

南都N视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