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产总数达5650项!在上地UPSIDE看见AI创新样本

南都N视频APP · AI前哨站
原创2025-11-21 09:31

“海淀是全国人工智能领域科研基础最好、研发能力最强、产品迭代最活跃的地区,诚邀全球创投人来海淀投资兴业!”19日的“上地UPSIDE”2025人工智能创新创业大赛颁奖盛典上,中关村科学城管委会副主任、海淀区副区长唐超透露,海淀区近期将立足区域AI优势特色发布相关产业行动方案,并面向海内外发出“AI产业合伙人”邀约!

南都记者注意到,本届大赛相比上一届,创新设立新加坡海外专场、长三角专场、粤港澳专场,首次构建起“辐射全球”的引智通道,赛事的全球创新网络连接能力与品牌影响力进一步凸显。南都记者从典礼上获悉,本次参赛主体覆盖“国高新”、专精特新“小巨人”、独角兽企业等,知识产权总数达5650项

图片

百度TPG产品委员会主席、AI技术生态副总经理周奇在主旨演讲中。机构供图

吸引全球513个项目报名参赛

覆盖从基础到应用的AI全产业链

活动现场,北京市海淀区上地街道党工委书记黄春明发布了本次赛事成果报告。其中介绍,本届赛事自今年5月启动以来,共吸引全球513个项目报名参赛,较去年增加35.71%;参赛项目覆盖基础层、框架层、模型层、应用层等AI全产业链,其中京外及海外项目达211个,占比达41.13%,增幅达71.5%,彰显了赛事日益提升的国际影响力;参赛项目质量显著提升,硕博及以上学历占比达62.9%,海外归国人才达177名。

现场参赛企业代表纷纷向南都记者谈到,如“上地UPSIDE”这样的创新创业类大赛,正是海淀持续激发创新活力、聚集优秀人才和项目的重要举措,也为这片AI热土不断注入新的动力。

事实上,提到中国人工智能,北京海淀早已成为绕不开的名字。作为中关村的发源地,这片土地不仅技术底子硬,创新氛围也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保持浓厚,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AI产业的“梦工厂”。

不难看到,海淀能成为AI热土,背后离不开它强大的科研实力和人才储备。沿4号线一路向北全是985,周边还分布着多个研究所,海淀将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与人才优势紧密结合。这里有14个人工智能领域全国重点实验室、4家相关新型研发机构,人工智能领域研究专家超过1.23万人。

梳理公开资料可见,截至目前,海淀区已聚集了超1300家人工智能企业,备案大模型达74款,占北京全市的70%以上。更让人眼前一亮的是,像智谱华章、百川智能、零一万物这些AI独角兽,纷纷扎根海淀。

据唐超在发言中介绍,海淀当前已基本形成了以芯片、框架、大模型、数据技术与处理服务等技术为主的自主可控全产业链。南都记者了解到,为了让AI产业跑得更快,海淀正在搭建公共算力平台,一个面积达53平方公里的人工智能创新街区也正加紧建设。此外,海淀区还提出了要把中关村科学城打造成“AI全景赋能第一城”的口号。

从“赛事”到“生态”

让AI创新种子“留得下、长得好”

在颁奖典礼上,来自蓝点触控的“全球智能力传感器专家”项目凭借在人机交互领域的颠覆性创新摘得本届大赛特等奖;“全自动智能化外周血形态学分析一体机”等3个项目获一等奖;“颠覆性活细胞数字病理成像系统及OCT产业化创新”等4个项目获二等奖;“神经电信号解码与手势识别隔空交互平台”等6个项目获三等奖。

除赛事外,大赛紧密联动海淀区教委、上地学区管理中心及辖区龙头科技企业,还专门举办了青少年人工智能创意展示活动,共吸引107个作品报名。作品创意丰富、类型多元,小学低年级参赛者占比达57.9%凸显了人工智能教育在基础教育阶段的有效覆盖,为构建从基础教育、青创活动到产业实践的完整人才梯队储备丰沛的后备力量。

图片

青少年人工智能创意展示活动颁奖现场。主办方供图

记者注意到,作为本次大赛的实体化延伸,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主会场还设置了“上地UPSIDE”项目成果展,汇聚了从全球513个项目中遴选出的具有代表性的优秀项目。其中,六维力传感器、AI Nose®嗅觉分析仪、“扑翼仿生鸟”等一系列“硬核”科技产品吸引了众多与会嘉宾、投资机构和产业代表驻足体验、交流洽谈。

正如黄春明在发言中所说,“大赛只是一种形式,只是一个抓手,后续的服务才是辅助项目成长的根本”。为此,自2024年开始,“上地UPSIDE”赛事就致力于构建起一套涵盖投融资对接、政策对接、空间服务、人才评选等的创新服务体系,本届更是促成了多项合作签约。

典礼现场,来自海淀区上地街道、氪星创服及百度文心大模型的三方代表,为上地人工智能孵化器-文心开源服务站按下“启动键”。据悉,该服务站将为企业及大赛优秀项目提供从模型精调、应用开发到场景验证的全链条支撑。

此外,深制科技、雪梦未来科技、析光科技等6家企业与“上地UPSIDE”AI产业孵化器也同步签订落地协议。根据协议,落地项目将获得包括空间入驻、政策匹配、融资对接在内的“一站式”落地服务包,确保这些优质的创新种子能“留得下、长得好”,加速从技术成果向产业价值的转化。

采写:南都记者吕虹 发自北京

编辑:李玲

南都N视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