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讯 记者李洁琼 没有喧天的锣鼓,没有庆典的红绸。在珠海市红旗镇,一座由昔日三板物资仓库与闲置农房蜕变而成的红记园林海鲜酒楼,已于近日静默开门迎客。
它的悄然绽放,远非一次普通的商业开业,而是红旗镇深入推进“百千万工程”、以产业活化促乡村振兴的静默宣言,一场关于空间重生、产业融合与人才回流的深刻变革,正于此间生根发芽。
蝶变新生
闲置资产“活化”与镇村联动新样本
步入园区,8栋红砖黑瓦建筑错落有致,简约的工业风骨与现代中式园林的雅韵浑然一体。石板小径蜿蜒,绿意攀附红墙,昔日的废弃仓储区,已化身为一处可感可触的“微型艺术小镇”。
这一“点石成金”的蝶变,始于对广东省“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下称“百千万工程”)的积极响应。
闲置农房改造成园林餐厅。受访者供图
项目精准对标“盘活农村存量建设用地、培育县域特色产业”的要求,摒弃大拆大建,对承载着往昔记忆的旧厂房实施保护性改造。其成功实践,核心在于将“沉睡”的闲置资源,通过创造性转化,重塑为驱动发展的“活力资本”。
此举不仅留住了城市记忆,更探索出镇村联动、提升发展效能的可复制路径,为“百千万工程”在基层的落地提供了鲜活的“红旗样本”。
赋能社区
“家门口”就业夯实共富根基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项目的落地,牢牢抓住了“百千万工程”中“强化乡镇联城带村节点功能”这一核心,将促进本地就业、带动村民增收作为其重要社会效益。
新明珠红记海鲜酒楼。受访者供图
据餐厅运营方介绍,在酒楼50余人的团队中,约30人来自周边村庄,他们活跃在餐饮服务、后厨、保洁等关键岗位。这种“不离乡、不离土”的“家门口”就业模式,为村民提供了稳定的收入渠道,更让他们从乡村发展的“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和“建设者”。
“过去在城里打工,顾不了家。现在走路上班,收入不错,还能学到新技能,心里很踏实。”一位本地籍员工的话语,道出了许多村民的心声。这份“踏实感”,正是“产业兴旺”与“生活富裕”的有机统一,是“百千万工程”推动县域范围内人民共同富裕的微观写照。
产业融合
串珠成链绘就区域协同新图景
新项目的落成,绝非一个孤立的商业节点。它深度契合了“百千万工程”关于“做优做强县域经济”与“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协同发展逻辑,主动融入区域发展大局。
在业态设计上,项目主打蒸汽海鲜与经典粤菜,其对国家地理标志产品“黄立鱼”等本地食材的优先选用,体现了对本土农业产业的直接带动。
三板水乡文创园。受访者供图
在空间布局上,它地处红旗镇文旅核心地带,与“红旗1970艺术区”“鹭鸟天下”、三板水乡文创园等现有景点串珠成链,共同构成一条融合工业遗产、自然生态、水乡文化与美食体验的精品文旅线路。
由旧糖厂改造的红旗1970艺术区吸引年轻客流,而新项目则以其独特的园林景观与高品质餐饮体验,有效弥补了区域配套的短板。这种优势互补,成功实现了将游客“引进来”并“留下来”,延长了消费链条,是“百千万工程”强调“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培育镇域经济新增长点的生动实践。
红旗糖厂故事馆。
红记园林海鲜酒楼的实践,为红旗镇的“百千万工程”与乡村振兴工作写下了有力的注脚。它用实践证明,通过政策精准引领、模式创新驱动与社会资本的有效介入,乡村的“沉睡资产”完全能够被成功唤醒,转化为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能。
展望未来,这一立足于本土、赋能于民生的“红旗经验”,其价值不仅在于一个项目的成功,更在于它为湾区众多镇域如何盘活存量资源、实现城乡协调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路径与充满希望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