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确立一场展览的基调(序章)”开幕活动在北京中间美术馆举行。展览由中间美术馆馆长卢迎华担任艺术总监,策展人、作家、编辑雅各布·法布里修斯担纲策展。
展览汇集九位国际艺术家的作品,探讨一场展览如何通过最为简单的一些艺术行动,如声音、雕塑、行为表演等形式,来塑造展览的主题与基调;同时深入研究作品的展陈方式和摆放位置将如何引导观众动线,影响观展方式,并最终作用于人们对作品的感知。
展览开幕当天,多位艺术家在中间美术馆进行了表演。14:00-17:30,朴宝玛的《血咖啡》在美术馆前台区域不限量供应。
15:00,一位年轻男子侧立在美术馆正门台阶上,不间断地用前一支烟点燃下一支,直至将一包烟抽完。他演绎的是妮娜·拜耳的作品《一包香烟》。
接下来,在美术馆会议室,艺术家卡斯珀·赫塞尔比耶与中国厨师徐蒙恩共同进行现场烹饪与供餐,呈现一些不寻常的食材与独特的烹饪方式。这件行为作品探索了食物与宇宙学之间的联系,意在探索食物除了营养之外的更多功能与可能性。
《如何确立一场展览的基调》是雅各布·法布里修斯的一本策展人访谈集,中文版将于2026年由广东岭南美术出版社出版,收录与以下国际知名策展人的对话:卡罗琳·克里斯托夫-巴卡基耶夫、塞西尔·德布雷、刘鼎与卢迎华、马西米利亚诺·吉奥尼、全孝敬、金海主、安娜·韦尔·凯尔、玛丽亚·林德、汉斯·乌尔里希·奥布里斯特、克里斯蒂安·保罗、玛丽·海伦·佩雷拉、舒比吉·拉奥、何塞·罗卡、纳迪姆·萨曼。
导览现场。
作为接受雅各布·法布里修斯采访的14位(组)策展人之一,卢迎华谈道:“作为经验丰富的展览策划人,法布里修斯的发问与多位策展人的回答,共同将策展这一实践立体化,使其成为可以被层层剖析、描述、传达和学习的内容。这些基于深度实践和长期思考而形成的专业论述是策展实践学科化中有益的一面。我在这一系列高强度的对话中体会到法布里修斯和与他活跃在同一时代的诸多策展人所共同拥有的一些品质,比如对策展这一创造性实践矢志不渝的追求和对策展参与想象新世界的信念。”
导览现场。
导览现场。
此次展览与法布里修斯的长期研究项目主题“展览基调的确立——解构展览开端”紧密相连,该项目致力于展览制作方法论的研究。雅各布·法布里修斯介绍到,他在北京中间美术馆策划的展览将分为两个篇章,“确立一场展览的基调(序章)”是这个系列的开篇。这两场展览彼此关联,其定位更偏向研究的方法论与动态探索,而非单纯的成果展示。
雅各布·法布里修斯说:“它们都审视了策展方法如何形塑观众的初始体验,探究各种决策如何影响着作品的呈现,又牵动着展览延伸出的深度讨论。哺乳动物进入新空间和未知领域,便会即刻感知、观察并记录当下的氛围与气场。多数观众会对展厅有些许熟悉感,但由于展览持续更新,观众每次都需要重新适应。展览空间会采用不同策略来迎接观众。”
导览现场。
除了导览册,展厅内还设有延伸说明的展签。雅各布·法布里修斯说:“我们邀请艺术家回答了以下问题:你在进入工作室时是否有特定仪式?你的工作流程如何展开,通常如何开启一件新作品?在个展呈现中如何考量基调与氛围的营造?在展览的起始空间中,作品的陈列方式如何强化主题?标题如何强化一件作品或一个展览的核心概念?
“这些问题旨在直观展现艺术家对创作过程的思考与反思。墙面展签意在激发观众思考,并参与到展览的开启、作品如何塑造展览基调的讨论中。我希望这些简短的问答能启发观众,促使他们思考不同的展览开启方式,发挥想象力去重塑、再策展一场展览。”
据悉,此次展览是2025年中国与丹麦建交75周年文化交流项目之一,展览将持续至2026年3月1日。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黄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