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暴力也是家暴,最高法典型案例释放明确信号

南都N视频APP · 南都快评
原创2025-11-21 23:59

据媒体报道,最高人民法院从近三年生效的涉家暴案件中选择8个典型案例公开发布。包括牟某虐待案,张某强奸案,许某某故意杀人案,任某强奸、猥亵儿童案,鲁某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案,李某诉庞某抚养纠纷案,许某诉郑某离婚案,纪某诉苏某抚养纠纷案等。此次发布的案例,针对当前涉家暴案件的实际情况,着重展现人民法院在法律适用、证据认定及处置措施等方面的思路,备受各界关注。

家庭暴力是丑陋的社会毒瘤。为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保护家庭成员合法权益,维护平等、和睦、文明的家庭关系,促进家庭和谐、社会稳定,我国着力推进相关立法工作。从2016年3月1日起,反家庭暴力法正式开始施行,这也是我国第一部相关领域的专门立法。从执法情况看,该法明确家庭暴力的预防、家庭暴力的处置、人身安全保护令和有关法律责任,在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反家庭暴力的战斗,立法仅是序曲。在司法领域,一起起严重的家庭暴力案件,冲击着人们的认知和法律的底线,错综交织的具体案情,远比抽象的法律更为复杂。这不仅考验着法官处理个案,综合运用法律、主持公平正义的能力,也为最高司法审判机关统一认识、规范指导、深化治理,提供了厚实、丰富的“素材”。

这次最高法公布的典型案例,特点颇为突出。比如,扩大了家庭暴力的认知范围。从传统观点看,家庭暴力非殴打等造成的身体损伤很难认定,如此很容易让受害人求助无门。基于牟某虐待案,对持续采取凌辱、贬损人格等手段,对家庭成员实施精神摧残、折磨,情节恶劣的,以虐待罪论处,意味着精神暴力也被纳入了家庭暴力之列。

再比如,强化以受害人陈述为中心构建证据链条,基于任某强奸、猥亵儿童案,对相关陈述具有非亲历不可知的细节,并排除指证、诱证、诬告、陷害可能的予以采信,这也是对受害人有利的司法倾向。此外,践行“未成年人利益最大化”原则,基于纪某诉苏某抚养纠纷案,法院明确了施暴方一般不宜直接抚养未成年子女,目的是避免家暴诱发心理创伤,或者产生心理模仿,以此阻断家庭暴力行为的代际传递。

审视最高法历次公布的典型案例,其作用一是“以案释法”,通过鲜活的案例,向公众普及法律知识,并告诉人们一个朴素而清澈的道理,家庭关系中容不下任何暴力,必须远离红线、不破底线;二是“以案明规”,秉持反家庭暴力立法精神,通过一个个具体案例暴露的问题,形成新的审理思路,弥补之前立法抽象之不足,为各级法院审理此类案件提供“索骥之图”;三是“以案震慑”,在公布的家庭暴力案件中,施暴者被依法严惩,体现了司法机关反对暴力行为、捍卫家庭成员权益的坚定决心,有利于潜在作恶者“迷途知返”。

反家暴需要重拳出击、持续发力。从推动专门立法,到严肃个案查处,再到发布典型案例,规制家庭暴力的法网愈加细密,将更好地打击施暴者的嚣张气焰,也将更好地维护受害人的权益,营造和谐健康持久的家庭关系。□柳宇霆(法律学者)

编辑:张子庆

南都N视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