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适合培育哪些AI+硬件新物种?专家学者齐聚人才周论道

南都N视频APP · 南都东莞
原创2025-11-22 22:47

11月22日,2025东莞高层次人才活动周正式启幕。作为活动周主要环节,2025东莞AI人才面对面交流活动如期举行。多名中外院士、行业专家及学者齐聚一堂,围绕AI赋能制造业的产业升级、人才引育、技术创新等核心议题深度研讨、献智献策,为“世界工厂”东莞注入高质量发展的智慧动能。

产业根基筑牢“先天优势” 东莞成AI+制造融合沃土

本次分享会聚焦人工智能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欧洲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发明家科学院院士罗杰波,东莞科技精英网球赛创始人、丰元资本创始合伙人朱会灿,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大湾区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创院长程之申等重量级嘉宾先后登台分享。其中,程之申院士在演讲中重点剖析了东莞发展“AI+制造”的独特优势与现实路径。

图片

罗杰波院士现场分享图。

“东莞的制造业根基,是AI技术落地的最佳试验场。”程之申院士指出,作为全球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东莞产业集群完备,覆盖电子信息、智能装备、机器人等全产业链,东莞机器人产业产值突破 500 亿元,占全国 1/5 (来源:东莞机器人产业协会2024报告);中小企业转型意愿强烈,大型企业引领技术迭代,华为、VIVO、OPPO 等龙头企业布局 AI 终端制造,带动供应链升级;应用场景丰富,从汽车零部件到消费电子,全流程 AI 改造空间广阔。

图片

程之申院士现场分享图。

除了产业规模优势,东莞完善的产业链布局、国家与地方双重政策支持,以及由大湾区大学牵头构建的人才协同生态,共同构成了“AI+制造”的发展底气。据悉,大湾区大学已与南方科技大学、中山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等高校开展研究生联合培养,为本地产业储备了优质师资与高端人才资源。

在肯定优势的同时,程之申院士也直面东莞产业升级的“绊脚石”:AI+制造复合型人才供给不足、技术标准体系不统一、工业数据安全与AI伦理风险凸显,尤其政企校协同多停留在项目层面,难以形成长效机制。针对这些问题,专家们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解决方案。

教育端,高校需革新课程体系,植入AI+制造实践案例并搭建实训平台,同时为中小企业定制专属技能培训,精准匹配产业需求;企业端,可依托东莞优厚的人才政策“筑巢引凤”,靶向引进复合型技术人才与管理人才;校地联动层面,可共建联合实验室,聚焦数据标签、模型匹配等共性技术攻关,通过中试平台降低中小企业转型成本。此外,定期举办AI与制造业人才交流会,健全安全规范与协同制度,也成为专家们的共识。

锚定未来方向 AI+硬件将催生产业“新物种”

分享会下半场,罗杰波院士、周孟初院士、朱会灿博士、程之申院士,以及vivo高级技术总监、机器人实验室负责人邵浩等5位嘉宾,围绕AI技术趋势、产业影响及东莞发展路径展开圆桌研讨,与现场听众深度互动。

针对“东莞适合培育什么样的AI+硬件新物种”这一核心问题,专家们达成一致判断:东莞应立足强大的硬件制造能力,叠加AI算法“智慧大脑”,推动人工智能从数字世界走向物理世界,聚焦实际应用痛点。

人才引育仍是热议焦点。面对全国AI人才竞争白热化的现状,企业代表直言“酒香也怕巷子深”,呼吁东莞将优厚的人才政策进行系统性、精准化宣传。其中,大湾区大学的创新实践引发关注——该校通过压缩传统理论课时、引入真实产业项目的方式,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与创新内驱力。

“人工智能产业大潮是‘天时’,完善的产业链与人才政策是‘地利’,政企校协同发力则是‘人和’。”专家们一致认为,三者兼备的东莞,正站在AI赋能“智造”的风口上,未来有望成为全球AI+制造创新应用的高地。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黄芳芳

南都N视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