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上内容由AI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以高附加值和高技术壁垒为核心的高端装备制造业正成为工业增长的关键引擎,机器人、低空经济与智能交通装备等细分产业不断涌现具有竞争力的企业。11月21日,毕马威联合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创新研究中心主办“长三角高端装备新质领袖榜单发布仪式”,会上发布《毕马威中国长三角高端装备新质领袖榜单》报告(文内简称《报告》)。
《报告》系统梳理了高端装备产业在机器人、低空经济、智能交通装备等细分领域的发展现状与挑战。
服务机器人有望爆发式增长
在机器人领域,中国已连续12年保持全球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地位,协作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等新兴品类增速显著。
从产业链角度来看,中国机器人产业已形成较为完整的生态体系,涵盖上游的精密减速器、伺服系统、传感器等核心部件,中游的机器人本体集成,以及下游的汽车制造、电子装配、家电制造、医疗康复等多个应用场景,满足工业及服务领域的多样化需求。然而,《报告》提到,机器人产业链上下游之间仍存在协同发展不足的问题,尤其在高精度、高性能零部件领域,自主创新能力仍待加强。
CV Source数据显示,中国工业机器人融资事件占总数的比例从2020年40.5%下降至2024年的30.2%,而服务机器人得益于人口老龄化加速等因素热度提升,占比从2020年的20.6%提升至2024年的36.8%。《报告》预计,未来,随着家庭、医疗以及物流场景的拓展、潜在消费需求持续释放与技术融合发展,服务机器人有望爆发式增长。
多元化、协同化、创新化的低空经济应用场景
继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将低空经济定调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之后,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强调推动低空经济安全健康发展,标志着低空经济的战略定位从“新增长引擎”向“安全健康发展”的方向深化。
《报告》认为,低空经济的应用场景正在向多元化、协同化、创新化方向发展。低空经济的盈利模式已突破传统的硬件销售单一维度,形成了涵盖硬件销售与租赁、运营服务、数据增值与平台服务、培训认证与咨询服务、金融保险与特许经营等多元化的盈利体系,各模式相互协同,构成了完整的价值创造网络。
在硬件销售与租赁领域,硬件销售企业采取差异化定位策略,针对高端、中端和经济型市场,推出不同价位和性能的产品,以满足不同市场的需求。航空服务与运营领域,城市未端配送、城际中短途运输和特殊场景运输成为三大主要应用场景。此外,在衍生服务方面,由于无人机等低空飞行器在地理信息、环境监测等领域具备高效的数据采集能力,能够为农业、物流、城市管理等应用端领域提供精准的决策支持,通过数字化手段,将低空飞行器的数据采集能力转化为决策支持和增值服务,进一步拓展了经济价值。
智能交通装备迈向更高阶自动化
智能交通装备是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产业链角度分析,智能交通装备产业链的上游环节主要涉及软硬件支撑,包括芯片、LiDAR(激光雷达)、智能化摄像头、高精度电子地图、5G网络通信技术、云计算服务以及AI算法等核心要素;中游则扮演着连接上游基础设备与下游实际应用的关键纽带角色,涵盖软硬件产品研发、智慧交通系统整合以及定制化解决方案的提供;下游则聚焦于具体的应用场景拓展和运营支持服务。
尽管行业发展迅速,但安全性问题仍待改善。《报告》提到,近年来公开报道的41例国内外典型辅助驾驶交通事故数据显示,辅助驾驶追尾事故占比近四成,而感知系统识别失效则是主要诱因,智能交通装备在技术可靠性与安全性方面仍需进一步突破。
《报告》称,智能交通装备的技术发展方向将围绕5G与V2X(车联网)、算法与大数据以及激光雷达与自动驾驶展开。其中,激光雷达与自动驾驶技术的协同发展将成为智能交通装备迈向更高阶自动化的关键。激光雷达因其高精度、全天候工作能力,被认为是L3级以上自动驾驶系统的核心传感器之一。2024年中国激光雷达装机量首次突破150万颗,同比激增179.7%;2025年上半年即达100.2万颗,同比再增71%,未来,随着技术成本的下降与适航认证体系的完善,激光雷达将更广泛地嵌入智能交通终端设备,助力自动驾驶技术走向成熟与规模化应用。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赵唯佳
编辑:甄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