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央视《焦点访谈》栏目曝光了问题加油站作弊“花招”:有加油站私自加装偷油作弊软件操控加油机,既克扣油量从消费者处“偷钱”,又隐瞒真实营业额逃避税款。这一乱象再次引发公众对成品油市场的关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有关负责人称,将持续加大对加油机作弊违法行为打击的高压态势。
加油站“偷油”并非什么新鲜事儿,此前央视曾报道,一些加油站非法安装远程控制程序,“偷油”功能的参数可任意设置。2023年8月,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公安部、商务部、国家税务总局等部门在全国开展为期一年的综合治理加油机作弊专项行动,截至2024年5月,全国共查办加油机作弊案件1249件,涉案金额20.02亿元。如此惊人的数字,足以说明乱象的严重性与治理的紧迫性。
在汽车普及的当下,加油站作弊乱象的危害,早已突破个体利益范畴,形成多重公共利益损害。车主固然要为虚增油量买单,多花冤枉钱,加油站通过篡改计量数据、隐瞒真实营业额,逃避增值税与企业所得税等法定税负,让国家税收在“数字游戏”中悄然流失。在市场层面,部分加油站靠作弊降低运营成本、获取非法利润,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不仅玷污了行业诚信形象,更动摇了市场公平竞争的根基。
乱象屡禁不止的核心,在于作弊手段的升级迭代与黑色产业链的形成。如今的加油站作弊早已告别“手工调整”的初级阶段,呈现出集团化、科技化、隐蔽化、链条化特征:从专业作弊软件的开发、加油机设备的改装,到加油站的违规操作,形成了分工明确的黑色产业链。作弊软件可远程操控、参数任意设置,既让普通消费者难以察觉,也给传统监管模式带来巨大挑战。
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加油站“缺斤短两”屡禁不止,演变为集偷油、偷税于一体的系统性违法,既侵害消费者权益,又造成国家税款流失,更严重破坏市场公平秩序,亟待以技术反制与法治严惩双管齐下,筑牢计量诚信的坚固防线。
一方面,需加快构建全流程智慧监管体系,针对作弊软件的核心漏洞研发专用反作弊系统,通过加油机数据联网、动态智能监控等手段,锁定真实交易数据,让技术成为监管的“火眼金睛”。另一方面,需要完善法律法规,细化计量标准与处罚条款,强化执法力度,对查实的作弊行为,不仅要没收违法所得、处以高额罚款,还要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让“罚到肉痛”成为常态,切实提高违法成本。同时,需畅通12345热线等投诉举报渠道,让消费者成为监管的“千里眼”,形成社会监督合力。
成品油市场的公平诚信,关乎千万车主的日常权益,更关乎国家税收安全与市场秩序稳定。唯有形成“打防并举、标本兼治”的治理格局,通过技术与法治的双重保障,才能彻底斩断加油站作弊的利益链条,让成品油市场回归“量足价实”的初心,让每一滴油都明码实价,让车主加油时不用再提防会被“算计”。
文|胡欣红
编辑:陈邹心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