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2日上午,由广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办、佛山市文艺评论家协会承办的“粤派批评推介计划之文化出海的路径与方法”专题研讨会在佛山举行。南都N视频记者从现场获悉,来自各行业的多名专家学者聚焦文化出海进行分享。
“我们讨论的不只是文化出海的方式及路径,更多是要探讨中国文化怎么能够进行有效、成功的传播。”省评协专职副主席兼秘书长黄栩诗在致辞中强调,现在的文化传播更讲究平等的对话思维,还有市场化、商业化的触觉。文化影响要与文化经济共进并举,这也是未来文化出海的重要导向。
为什么要把此次研讨会放到佛山?黄栩诗表示,佛山有着深厚的岭南文化传统,也有丰富的文化出海经验,希望透过佛山的实践,提炼文化出海的经验。
专题研讨会现场。
探索文化出海新路径
在主旨发言环节,会议邀请了三名专家从全球视野到湾区实践,进行深入分享。
中共广州市委党校教授温朝霞表示,在全球化的时代浪潮中,文化出海是中国与世界对话的重要桥梁,是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重要引擎。“中华文化如何出圈、出海和出彩?这三个‘出’是紧密相联的。”温朝霞指出,要推动中华文化“出海”又“出彩”,关键在于“中国特色”和“全球视野”。
她表示,近年来,成功“出海”的中国文化产品,例如《黑神话:悟空》《哪吒2》等,都有一个相同点,就是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特色始终是“出海”又“出彩”的根本所在、关键所在。此外,文化出海的全球视野,体现为以开放、创新、融合的姿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通过精准传播、价值共识、技术赋能,实现国际认同。
广东粤剧院副院长张晋琼以粤剧为例,剖析了文化出海的国家战略与粤港澳大湾区的独特机遇。她认为,文化企事业单位要结合自身定位,不断探索“文化出海”的新模式、新路径,积极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品牌。
张晋琼介绍,近十年,广东粤剧院既有粤剧剧目的海外输出,也努力进行粤剧电影的国际推广,还有粤剧乐曲音乐会等多种形式推广,用优质的作品和创新的理念,通过互联网新媒体在国内和国际深度传播。“我们期待通过粤剧出海活动,不仅为海外华人华侨带去熟悉的乡音和祖国的问候,更希望让国外的观众领略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魅力,传播新时代的中国声音。”
南方都市报深度调查部副主任向雪妮介绍道,近年来,南都深度调查部在国际传播和舆论引导中持续深耕,致力于讲好广东故事、中国故事,推出的一系列“广东IP名扬海外”专题报道,在海内外获得广泛转载和热烈反响,作品《广东民俗的海外传承》曾入选中国外文局主办的“中国好故事”精品案例。
她表示,在主流媒体推进系统性变革的当下,南都深度调查部坚持以内容为王,不断提升内容的触达率、影响力。在文化出海的国际传播中,如何把“自己讲”和“别人讲”结合起来,把“我们想讲”和“别人想听”结合起来,不断增强共情感、同理心、亲和力,努力让有温度、有深度的优秀中华文化与世界“共情共振”,还有很大的探索空间。
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走进去”
随后,会议进入专题探讨环节,六名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发表了独到见解。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副院长、教授林琳探讨了如何突破“文化折扣”,实现本土化叙事与全球化表达的平衡。她总结道,湾区文化出海,是一场“对话”,而非单方面的“输出”。“要求我们既要讲好独一无二的岭南故事,又要智慧地拥抱全球,找到引发世界共鸣的讲述方式。让湾区文化不仅‘走出去’,更能‘走进去’。”
暨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文化产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郑焕钊认为,中国文化“新三样”正成为文化传播的新动能,但当前出海仍面临如何从“爽感”消费转向深层价值认同的挑战。他认为,未来应在技术与文化上同步深化:以人工智能赋能内容生产、翻译传播和用户共创,构建互动型全球传播生态;同时通过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与围绕人类共同议题的价值共创,增强共情与共鸣。
“当前影视文化出海存在市场聚焦失衡、媒介选择单一等问题,过度扎堆欧美市场与依赖短视频的模式难以释放效能。”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陈希指出,粤港澳大湾区凭借成熟的广电产业、新媒体技术优势,可针对全球南方市场的不同媒介特征采取分层适配策略,通过“内容+硬件”一体化解决方案与多渠道联动传播,破解文化折扣,为影视文化出海提供“广东方案”。
广州新华学院中文系党总支书记、副主任、副教授程露指出,我国历史上已积累许多非遗出海的经验,新时代语境下,则需重点关注非遗数字化出海及非遗文化产业出海。通过广东非遗出海案例分析,总结成功经验:综合性的形式特征;世界性的文化内涵;坚持经济效益与文化效益双赢。
中国工艺美术协会美术陶瓷分会副会长、南京大学历史学院主讲专家、华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黄志伟介绍,石湾的制陶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5000多年前,一直以来石湾陶都有外销的纪录。他表示,石湾陶艺走出去的同时,也要不断结合世界各国的文化元素,打造出各国人民喜闻乐见的作品和产品,让“文化开路+经济唱戏”继续引领商业出海。
佛山市侨联第七届工作委员会委员、佛山市侨商会副会长、非遗项目佛山彩灯传承人黄敏言以广东侨乡侨情为视角,探讨岭南非遗与侨乡文化在跨国流动中的动态关系。“岭南非遗与华侨文化的互动,不仅增强了华侨华人的文化认同,也为非遗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全球视野,使其成为连接中外、促进文明互鉴的重要桥梁。”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敖银雪 通讯员 朱郁文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岭南文化新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