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东省“百千万工程”全面推进之际,博罗县湖镇镇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答卷。总投资9800余万元的湖镇镇“美丽圩镇”建设项目,以“美丽示范主街”为引领,通过系统化工程破解发展难题,以文化自信重塑圩镇价值,打造出城乡融合发展的“湖镇样板”。
从“民生短板”到“发展样板”
作为“乡头城尾”的圩镇,是联动城乡、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节点。与全省许多乡镇一样,湖镇镇长期面临公共基础设施历史欠账多、服务功能不完善、风貌特色湮没、产业辐射带动能力弱等共性挑战。
这些问题不仅是影响居民生活品质的“民生短板”,更是制约镇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结构瓶颈”。湖镇镇委、镇政府以高度的政治担当和战略眼光,决意不搞零敲碎打的修补,而是谋划实施全局性、系统性、前瞻性的“美丽圩镇”建设项目。其中,“美丽示范主街”作为整个工程的旗舰与标杆,集中体现了湖镇镇的创新探索与实践成果。
文化赋能,系统工程重塑圩镇价值
项目的灵魂在于对本土“千锣百鼓”这一基尼斯纪录级别民俗文化的深度挖掘与创造性转化。项目摒弃简单的文化符号粘贴,确立了“古镇为底、国潮为衣、民俗为魂”的顶层设计理念。
系统化转译——将锣鼓的形态与色彩,系统性地转译为建筑语言、景观符号和视觉体系。从原创IP形象“鼓白白”“锣芊芊”的街区互动,到以传统国潮色系为基调的立面色彩规划,文化元素无处不在,却又与现代审美和商业功能无缝融合。
场景化营造——通过打造兼具文化展示与休闲体验的“圩镇客厅”、融入鼓乐元素的带状商业广场等,将文化从静态的“展示品”变为可感、可参与、可消费的“生活场景”,实现了文化传承与城镇活力的共生。
在文化赋能的同时,项目坚持全域统筹的系统规划和民生导向的精准施策。从三大入口通道的“第一印象”塑造,到示范主街的“主心骨”打造,再到农贸市场、公园绿地、滨河碧道等“关键节点”的精雕细琢,形成了一个“点、线、面”有机结合的整体生态系统。
项目建设始终紧扣民生需求:实施“三线下地”工程,彻底消除主街视觉污染和安全隐患;科学规划增设停车位,缓解“停车难”问题;对农贸市场进行全方位改造,提升居民“菜篮子”体验;新建和提升街角公园、湖镇公园、滨河绿道等公共空间,为居民提供前所未有的休闲、健身、文化交流场所。
多维价值显现,幸福家园焕发新生机
社会效益显著提升。项目直接惠及圩镇及周边约11万居民。一个曾经功能滞后、风貌杂乱的圩镇,已蜕变为功能完善、环境优美、充满文化气息的“幸福家园”。公共空间的品质提升增强了居民的归属感和自豪感,同时倒逼基层社会治理效能提升,形成良性循环。
经济效益持续释放。优美的镇容镇貌和完善的配套设施,增强了湖镇镇的投资吸引力和产业承载力,为打造“电子材料产业特色专业镇”提供了软实力支撑。示范主街的建成显著提升了商业氛围和客流量,为沿线商铺创造更多商机。通过打造“商服旅”一体化特色街区,成功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旅游资源,为发展沉浸式文旅、夜间经济等新业态奠定基础。
文化自信与生态和谐共促。项目让“千锣百鼓”文化从节庆舞台走向日常街巷,实现“活态传承”。同时,项目全程贯穿绿色、低碳理念,河岸绿化、公园改造、生态铺装等举措,显著提升圩镇生态涵养能力,实现城镇更新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
示范价值:城乡融合有“径”可循
湖镇镇“美丽圩镇”建设项目,是广东省“百千万工程”在乡镇层面的生动注脚和成功实践。民生工程可以产生“综合效益”,以人居环境整治为切入点的民生投入,能够同步释放出经济、社会、文化等多重红利;城乡融合有“径”可循,通过强化圩镇的联城带村节点功能,可有效承接城市辐射、服务乡村发展,成为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关键支点。
如今,主街已蜕变为集文化韵味、休闲消费于一体的“网红打卡地”,既留住湖镇锣鼓文化的乡愁记忆,又激发商业活力、提升人居环境,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成为湖镇“美丽圩镇”建设的鲜活样本,为群众交出一份惠民生、促发展、传文脉的民生答卷。
文:王诗媛 温虹梅
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