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国际航空枢纽,香港在民航人才的培训方面不遗余力,其中一个优势是相关法律法规与国际“无缝接轨”,为相关人才的职业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助力。
“接轨”二字看似简单,实际上则需要多方下功夫协调与配合。香港寸土尺金,要找地方学习飞行限制颇多,在香港以外空域广阔的地区开展飞行培训是必要的选项。但不同地区的民航法规和资格相互认证难度大,往往会给飞行新手在培训与就业之间带来挑战。
香港民航处处长廖志勇(前排右五)近日应邀出席了由国泰航空公司联同FTA航校举办的“庆祝香港民航处推出‘CAD509许可审定计划’25周年活动”,并与正在接受培训的见习飞行员合照。(图/香港特区政府民航处)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25年前,经过多方协作努力,相关监管规定得以完善,让一代又一代的飞行人才顺利地服务于香港的航空业,让香港作为国际航空枢纽的地位逐步建立起来。近日,香港特区政府民航处(以下简称“香港民航处”)处长廖志勇在参加一个活动时,向南都N视频等媒体记者讲述了这段历史。
完善监管规定,让“雏鹰展翅”更顺畅
廖志勇回忆称,在20世纪90年代,香港的飞行员必须先考取海外的商用牌照,再转换成香港牌照。“当时的飞行员要通过两个不同监管体系的考核过程。难度之大,相信他们都记忆犹新。”廖志勇对此很有感触。
以香港为基地的国泰航空有不少飞行员也曾经在海外接受飞行培训,随后返回香港开始飞行职业生涯。对于入职较早的飞行员来说,能够深刻感受到其中的艰辛。国泰航空的训练机长刘俊辉对记者表示,“当年学习飞行的难度确实更大。我们先要完成海外的考试,再回到香港,考香港牌照的科目,非常辛苦。”
在航校内用于培训香港飞行员的模拟机。
香港民航处处长廖志勇透露说,当年他们的团队就在思考:能否在维持同样安全标准的前提下,精简训练程序,同时降低行业成本?为了解决这个“痛点”,香港民航处的“CAD509许可审定计划”应运而生。廖志勇当时深入参与了这项计划文件的撰写,并与香港民航处、飞行训练机构、国泰航空的专业人员合作,参与了最初的审批流程以及年度续证工作。
廖志勇表示,“CAD509许可审定计划”已经实施多年,培育了不少专业飞行员并服务于香港的航空运输系统。这个计划也为有志于成为飞行员的人士提供了优质的飞行训练途径。他认为未来航空业充满机遇,今天所培训的飞行员,将是未来引领行业发展、应对变化与挑战的领导者。因此必须确保相关法规不断演进,并满足新的训练要求。
“要主动融入,不要被区别对待”
巾帼不让须眉。胡淑芬是国泰的第一位女机长,目前在该航司担任训练机长。出身海员家庭的她,毕业于香港大学读土木工程专业,因为机缘巧合在学校里参加了国泰的宣讲会,随即报考并顺利获选为飞行学员。“当年,让一名女性飞行员进入一个全部是男性的工作环境,其实并不容易。”胡淑芬说,“在项目刚开始的时候,公司还特别问我,作为一名女性飞行员,他们是否需要为我做些什么特别安排。我告诉他们,我会尽全力成为飞行员群体的一部分,结果事实证明这样做非常有效。”
国泰航空第一位女机长胡淑芬向记者展示当年学习飞行时的照片。
胡淑芬回忆自己的职业生涯时也多次强调,女性飞行员需要主动融入到队伍中,“不要让别人觉得,因为自己是女性而被区别对待。”她指出,在训练时,男性和女性所遇到的困难都是一样的,都需要对航空知识和技术细节通过各种方式理解和吸收。而真正到了飞行岗位上,女性与男性也没有太大分别。尽管女性和男性在体能上会有一些差别,但是民航飞机在操作上,对体力的要求并不是很重要。她对记者坦言,真正让她感觉到有明显区别的,是在生活上和家庭内的角色,包括照顾子女、处理家务等等,她认为这与男性有不同,所以需要做好时间管理。
胡淑芬介绍说,从1995年到2025年,国泰航空的女性飞行员队伍日渐壮大,从最初只有1名女性飞行员,发展到现在大约有300名女性飞行员。国泰集团行政总裁林绍波则透露,很重视企业内飞行员的男女比例。他说,目前全球女性飞行员的比例为不足5%,而国泰集团的女性飞行员比例接近10%,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林绍波展望,未来该航司的女性飞行员比例,将有望达到约20%的水平。
双向交流让青年了解产业链增广见闻
航空产业的“好苗子”来源于青年。作为一家“植根香港、背靠祖国、联通世界”的航司,国泰航空多年来开展了名为“飞跃理想计划”的社区青年航空活动,培养青年的航空志趣。这项活动从2003年开始举办以来,迄今已经有几千人参与。其中,不少人已经进入了航空业工作。2024年,这项活动首次在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城市举行,反响热烈。
国泰集团行政总裁林绍波回应南都N视频记者提问。
国泰集团行政总裁林绍波在回应南都N视频记者提问时表示,“飞跃理想计划”在香港开展了超过20年,希望逐步将这个品牌计划拓展到内地,让更多内地的中学生参加这个活动并了解航空业的发展,并让他们日后有机会成为航空业的一分子。他透露,在未来,内地的“飞跃理想计划”优秀学员也将有机会到相关学校体验飞行。
一些曾经参与“飞跃理想计划”的学员,已经陆续走上民航工作岗位。黄司渭是其中的一员。这位年轻人在毕业后,在港机全球发动机支援(HAECO Global Engine Support)担任助理商务经理的职位。黄司渭对记者介绍,他从小是一名航空爱好者,在参加了“飞跃理想计划”之后,结合自己对数据、计算机、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兴趣,积极向业内的行家里手提问,并深入探索整个产业,从而让自己的职业发展路径更加明晰。
社区青年活动可以让更多年轻人受到启发,了解民航产业链,以便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做好准备。作为曾经参与“飞跃理想计划”的学员,黄司渭在毕业后,从事航空发动机的相关工作。(图/受访者提供)
随着内地与香港的交往越来越密切,“飞跃理想计划”吸引了不少内地年轻人参加。黄司渭认为,这个过程可以促进两地民航人才的交流。他说,内地在航空工程方面有突出的优势,尤其在维修和设计方面。香港年轻人可以通过与内地朋友一起交流,拓展视野,增加对航空产业链更加全面的认知。
采写/摄影:南都N视频记者 肖遥 发自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