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以“协同创新,共启未来”为主题的第十二届中国脐带血大会在北京举行,大会汇聚近千名国内外脐带血领域的专家学者,围绕脐带血在血液肿瘤、神经系统疾病、再生医学等领域的科研突破与临床应用展开深入探讨。会上,全国七家卫健委批准设置的脐带血库联合启动《协同发展,加大脐带血采集存储,推进脐带血临床研究应用,助力中国生物医药发展的联合行动计划》,明确在2026至2030年间系统推动脐带血事业高质量发展,标志着我国脐带血临床应用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脐带血治疗疾病种类不断扩容
已覆盖近80种疾病
脐带血的治疗领域正从传统的血液系统疾病向更广泛的医学领域延伸。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孙自敏教授介绍,目前脐带血治疗的疾病种类已从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血液系统疾病,逐步拓展至免疫缺陷病、遗传代谢病乃至部分神经系统疾病,覆盖病种近80种。她表示:“脐带血移植已是一项成熟技术,被全国越来越多移植中心所采用。”
在儿童疾病治疗方面,脐带血展现出独特的医疗价值。北京京都儿童医院孙媛教授指出,脐带血细胞可通过免疫调节、组织修复、抗炎、促进血管形成及调节微环境等多重机制,在孤独症、脑瘫、缺氧缺血性脑病等神经系统疾病的辅助治疗中展现出独特优势。她特别强调:“在传统移植领域,自体脐带血移植在治疗儿童血液肿瘤及先天性疾病中展现出随时取用、无需配型、获取迅速且移植物抗宿主病风险更低等独特优势。”
与此同时,脐带血在早产儿重症防治领域也取得新进展。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陈佳教授透露,中国妇幼保健协会、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北京市脐带血库已于近期正式启动《自体脐带血单个核细胞回输预防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临床应用研究》项目。这项研究将对已存储脐带血的早产儿进行自体脐带血回输治疗及长期跟踪随访,验证其在治疗支气管肺发育不良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七大库”累计储存超245万份脐血
出库应用已超过4.5万份
脐带血医疗价值的实现,离不开高质量的采集与存储保障。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妇产科主任刘国莉从妇产科学角度强调了脐带血采集规范的重要性,她呼吁:“不要浪费这份宝贵的生命资源。”这表明,无论未来应用于移植还是再生医学,脐带血的价值都建立在高质量成功采集的基础上。
在库容建设方面,我国脐带血储存与应用已积累了丰富经验。北京市脐带血库技术中心主任魏晓飞介绍,中国脐带血储存及应用已经超过三十年,七家脐带血库累计储存脐带血超过245万份,脐带血出库应用超过45000份,为人民健康提供了重要保障。
在此基础上,北京市、上海市、天津市、广东省、山东省、四川省、浙江省七家脐带血造血干细胞库联合启动了“联合行动计划”。魏晓飞主任表示,这一行动计划意味着七家脐带血库将利用各自优势,协同进行针对性研发,形成优质方案,最终把科研成果共同推向临床。未来五年,该计划将重点扩大脐带血的科普宣传,提升公众对脐带血及细胞治疗的认知,促进临床机构脐带血采集质量的提升,确保脐带血制备和冻存质量,持续推动脐带血临床应用,推动临床及科研机构针对脐带血的研究及转化。
脐带血干细胞临床应用前景更为广阔
随着科研的持续深入,脐带血的治疗潜力正在不断被发掘。孙自敏教授在谈到未来脐带血移植发展方向时表示:“脐带血移植的适应症和其他干细胞移植的适应症相似,未来脐带血移植主要向恶性血液病、造血衰竭性疾病等高危难治疾病拓展,向大体重及老龄化拓展,同时也会向儿科的先天遗传代谢性疾病,甚至向渐冻症这种难治疾病拓展。”
这一发展态势与国家生物医药产业的政策导向相契合。近期发布的“十五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支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加强生物制造核心技术攻关,为推动脐带血等领域的研究创新提供了政策支持。
从曾经的“医疗废弃物”到如今的“宝贵生命资源”,脐带血的医疗价值正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认可。随着临床应用的不断拓展和科研技术的持续进步,脐带血这一生命的火种,将在未来医学发展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为更多患者带来治愈希望。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王道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