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咳咳......
阿伟20岁出头开始,抽烟就成了生活的一部分。
一天两包烟是常态。
晨起咳嗽、咳痰的症状持续了多年,他一直以为是 “抽烟人的正常反应”,从未放在心上。
40岁那年,一次重感冒后,他的咳嗽突然加重,爬两层楼梯就气喘吁吁。
在家人催促下前往医院检查,肺功能检测显示气流受限且不可逆,他被确诊为慢阻肺。
当时没当回事,医生开了些药,吃着就好转了,没想到这病会缠着不放......
01
被呼吸困住的人生
随着病情进展,普通药物逐渐失效。
即便后来咬牙戒了烟,每天规范使用三联吸入药物,配合肺康复治疗,他的呼吸还是越来越困难。
近一年来,几乎每隔一两个月,阿伟就会因为咳嗽、咳痰、喘息加重,不得不住院治疗——
静脉输注激素和抗生素治疗也成了常态。
他和家人都感到身心俱疲,仿佛陷入了无望的循环。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是一种常见的、可预防和治疗的慢性气道疾病,主要特征为持续存在的气流受限和相应的呼吸系统症状,如呼吸困难、咳嗽、咳痰等。
作为与高血压、糖尿病并列的常见慢性病之一,慢阻肺早期症状隐匿,极易被忽视,等到出现明显呼吸困难时,病情往往已发展至中重度。
图源:腾讯医典
02
传统治疗遇瓶颈
阿伟的困境,是我国数百万重度慢阻肺患者的缩影。
当传统治疗达到“天花板”,难道只能任由病情恶化?
答案并非如此。
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个体化生物靶向治疗的出现,为特定类型的重度慢阻肺患者打开了新出路。
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丁洁珠医生介绍,慢阻肺是一种异质性疾病,不同患者的发病机制和炎症类型存在差异。
2025版GOLD指南首次推荐,对于接受标准三联治疗后仍未控制的2型炎症(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升高)相关慢阻肺患者,可考虑加用生物制剂治疗。
经过详细检查和评估,阿伟的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符合指标,恰好属于适合生物制剂治疗的人群。
在原有三联吸入药物基础上,阿伟开始接受生物制剂皮下注射治疗。
需要注意的是,个体化生物靶向治疗并非人人适用,需由专科医生严格评估后使用。
它是对传统治疗的“精准升级”,而非替代。
戒烟、肺康复、规范用药、疫苗接种这“四大基石”,仍是慢阻肺管理的根本所在。
03
这三个信号!
警惕呼吸出了错
慢阻肺的危害,远不止于呼吸不畅。
作为一种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的慢性疾病,它正悄悄吞噬着千万家庭的幸福。
尤其在秋冬季,气温变化大、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高发,成为慢阻肺患者的“高危期”。每一次加重都可能对肺功能造成进一步损害,甚至威胁生命。
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孙瑞琳主任提醒,出现以下症状需高度警惕:
慢性咳嗽、咳痰,晨起时尤为明显,常被误认为是“年纪大了”或“抽烟后遗症”。
进行性加重的气短,从最初爬楼、快走时“气不够用”,逐渐发展到平路行走甚至休息时也感到憋气。
活动能力下降,容易疲劳,伴随胸闷、喘息等不适。
其中,肺功能检查是诊断慢阻肺的“金标准”。建议 40 岁及以上人群,或有长期吸烟史、粉尘接触史、家族病史等高危因素的人群,每年进行一次肺功能检查,实现早诊早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