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伦伦谈《潮学集成》:致敬百年学术前辈,汇集史料播惠后人

南都N视频APP · 南都文化
原创2025-11-26 10:00

图片

林伦伦(《潮学集成》编委会副主任、暨南大学潮州文化研究院副院长)

一、《潮学集成》的编纂宗旨

《潮学集成》的编纂宗旨之一是致敬潮学百年学术前辈,承前启后。

从把潮人文化作为一种专门的学问来研究、建立现代学术意义上的“潮学”的视角看,我们最应该致敬的是潮学的举旗人饶宗颐教授。

1989年11月18日,第五届国际潮团联谊年会在澳门举办,饶宗颐教授在会上发表了题为《潮人文化的传统和发扬》的专题演讲,倡议年会筹设立文化学术基金,资助学术研究并培养文化教育人才,以延续潮人文化的发展。1991年9月2日第六届国际潮团联谊年会在法国巴黎举办,饶宗颐教授在演讲中继续呼吁:“记得在澳门召开的第五届国际潮团联谊年会上,我曾提出成立‘中华潮州文化研究基金会’的问题,已经引起我潮有识之士的重视和响应。……我在这里再次呼吁大家鼎力支持,共襄盛举,使潮汕文化能够借助各位的力量,更加发扬光大。”(《国际潮汛》第14期,1991年12月) 1993年12月,在香港中文大学召开的“首届潮州学国际研讨会”上,饶宗颐教授发表了著名的学术性演讲《潮州学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性——何以要建立“潮州学”》,树起了潮学研究的大旗。此后,潮学国际研究会每两年举行一届,《潮学研究》1993年创刊,饶宗颐教授亲任主编,并赐题刊名。国际潮团联谊会于2005年建立“潮学国际研究会”,并每年给予经费支持。(详参林伦伦《选堂教授与潮学》,《华学》2018年第12辑)饶宗颐教授不但大声疾呼,倡导潮学研究,自己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开始,就已深耕潮学沃土,成果丰硕。黄挺教授编辑出版《饶宗颐潮汕地方史论集》(汕头大学出版社,1996),已经有50万字的成果,其中不乏传世名篇,如《韩江流域史前遗址及其文化》《潮州历代移民史》《柘林在海外交通史上的地位》等。

我们还要致敬二十世纪前半期进行潮人文化研究的前辈们,这次各卷编纂者钩沉索隐,许多文章都是发前人所未发。发表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的报刊,这次挖掘出来之前,学界多未知道。如方言卷中,北京大学刘声绎的《潮州方音之研究》(1926)、黃际遇《潮州八声误读表说》、林莲仙《潮汕方音的分析》(1948)和吴双玉(吴珏)的《潮州音类古源考》(194?)等。其他各卷也都有同样珍贵的文献发现。

二、《潮学集成》的创新价值

第一,潮学学术史的价值。《潮学集成》从开始准备阶段,编委会主任陈平原教授就十分强调必须有学术史眼光,虽只是二三十篇文章,但却能窥见各分卷学科百年以来的学术研究发展过程。《潮学集成》凡十卷:历史(陈春声、刘正刚)、方言(林伦伦、陈晓锦)、思想(陈少明、陈椰)、民俗(黄挺、陈贤武)、文学(吴承学、黄景忠)、戏曲(吴国钦、梁卫群)、美术(王璜生、李伟铭)、教育(陈平原、林晓照)、文献(周少川、陈广恩)和海外潮人(张应龙、李志贤)。各卷的编纂者在编选文章过程中,认真地阅读了沙里淘金得到的诸多文章、梳理了该学科发展线索,并从学术史的视角,寻绎、总结了该学科领域的发展历史。正如陈平原教授在总序中所指出的:“可以说一卷在手,百年潮学的规模、进路及境界,基本尽入眼中。” “十篇导言,固然代表十卷主编的学术立场;合起来,何尝不是一部言简意赅的‘潮学’学术史?”

其次,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贡献,也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史料价值。古语云:“礼失求诸于野。”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其发生源地消失的宝贝,不少就存在于潮汕民间。所以“地方”或曰“乡土”的东西,可能就是历经千年沧桑而保留下来的珍贵文化遗产。饶公曾多次指出:潮人文化中的很多东西,是具有“国家”,甚至“国际”意义的。正如陈春声教授在《潮学研究的学术视野与问题意识》所云:“饶宗颐先生指出,‘潮州人文现象和整个国家的文化历史是分不开的。’ 对于中国区域历史文化的研究者来说,国家与地方的关系确是难以回避的重要问题。” “区域历史的内在脉络可视为国家意识形态和‘话语体系’在区域社会各具特色的表达,同样地,国家的历史也可以在区域性的社会经济发展中‘全息地’展现出来。”

开拓的视野还应该从国家到世界,陈文进一步指出,我们做“区域史”研究,“一定不要陷入‘画地为牢’的窠臼之中,而是要把‘区域’与‘人’联系在一起。” 因此,潮人到达哪里,潮学的范围就必须到达哪里。 “实际上‘潮学’研究的地理范围已经超越了国界的限制,需要更多地把关注的眼光投向‘海外乡亲’们移居的国度与地区。”尤其是对海上活动人群、海上交通史和商贸史的研究。(见《潮学研究》第31期,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5)

三、《潮学集成》的编纂难点

第一个“难”:搜求资料难。这次搜集文章的纵向时间历时百余年,横向跨度超越国界。报刊资料多如牛毛,且散落各地、各国报刊之中。搜求资料得有披沙拣金之工夫,编撰者特别注意发微抉隐,搜求早期文章,即便今天看起来其论述粗疏或写作不规范,但只要有真知灼见,有学术价值的,便予以收录。   

第二个“难”:择优难,搜求出来的文章数量大,受单卷篇幅所限,只能百里挑一。我拜读过美术卷,多数评论文章短而精,选优难度大,初选近百篇文章,后来选定了50多篇,最后只留下40来篇。有些学科,名家云集,但也只能选其名作之一二,取舍难。我主编的《方言卷》黄家教、詹伯慧、李新魁等语言学大师也只能各选一篇。

第三个“难”:找授权人难。一些作者已经谢世,家属、后人难找,尤其是海外的作者。我们不但有《海外华人卷》,其他各卷编辑方针也兼及海外及港台学者的研究业绩,海外的文章授权人找起来更难。《方言卷》原来拟收录许云樵教授《十五音研究》一文,后来因为找不到授权人而忍痛割爱。今年的10月12日我在新加坡才拜会了著名南洋华人研究权威潘醒农教授的公子潘国驹教授,获得他对其父亲的鸿文的授权。该卷主编张应龙、李志贤教授喜出望外。

末了,我提一个建议。《潮学研究》十卷卷首各有一篇导言,是各卷的编者在编选过程中,认真地阅读了各篇文章、梳理了该学科发展历史,站在学术史角度,总结此领域的发展线索及现状, “可以说一卷在手,百年潮学的规模、进路及境界,基本尽入眼中。”“十篇导言,固然代表十卷主编的学术立场;合起来,何尝不是一部言简意赅的‘潮学’学术史?”(陈平原《潮学集成·总序》)建议出版社出版一本《潮学学术史导览》的单行本,以便读者更直接地阅读、了解潮学发展的历史过程。

我还要借此机会,感谢为《潮学集成》的编纂出版提供经费支持的柯荣卿先生。潮商和潮儒素有互相支持、互相成全之佳话,这又是一个典型的案例,正如上文所引饶公所言:“大家鼎力支持,共襄盛举,使潮汕文化能够借助各位的力量,更加发扬光大。”

感谢暨南大学的大力支持、潮州文化研究院全体老师们的全力以赴,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的热情指导!

商务出版社为《潮学集成》的编辑出版付出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尤其是郑勇先生和王希女士,真的是倾力而为。

这里一并拜谢了!


作者:林伦伦(《潮学集成》编委会副主任、暨南大学潮州文化研究院副院长)

南都N视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