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讯 日前,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在全国瞩目中圆满闭幕。赛场上的呐喊声渐渐远去,但赛事背后无数工作人员的身影仍令人难忘。随着赛事落幕,广东生态工程职业学院的三位教师——李磊、钟丹、梁杰彬,也在完成各自的使命后回到校园。他们奔赴全运会不同岗位以专业能力保障赛事顺利运行,更将在赛场上收获的经验带回课堂,为学校体育教育、校园文化和生态文明实践注入一线力量。
双重角色,一线担当
守住激流赛场的公正底线
在十五运会皮划艇激流回旋赛场上,水花与呐喊齐飞,而另一种“紧张”,来自执裁席。广东生态工程职业学院教师李磊,以“水上项目副总裁判”的身份承担关键裁判任务。
他既要紧盯运动员过闸线路,判罚漏门、撞门动作,又需统筹六个皮划艇相关项目的执裁流程,协调团队分工与数据核对,在“家门口的赛事”中承担双重职责。
成为全运会皮划艇裁判,背后是多年的专业积淀与逐级淬炼。李磊介绍,要站上全运会执裁席,需先取得一级裁判资格满1年,通过中国皮划艇协会专项培训与考试,晋升为国家级裁判,且需每年注册、每4年复训认证,始终保持对竞赛规则的精通。
在此之前,他已积累了全国锦标赛、冠军赛等多项赛事执裁经历,更曾亮相广州亚运会、杭州亚运会等国际赛场,十余年的磨砺让他具备了驾驭大型赛事的专业素养。
本次十五运会作为“家门口的赛事”,李磊肩负着双重职责:既是皮划艇激流回旋水门判罚的核心裁判,也是统筹赛事秩序的水上项目副总裁判。
赛前,他参与线上专项培训研习新规,实地勘察赛场水门设置与水流特点,与本土保障团队高效衔接;比赛中,他紧盯运动员过闸动作,精准判定漏门、撞门等违规情况,同时分管6个皮划艇相关项目,全程跟进项目的执裁流程与质量把控。协调裁判团队分工、核对执裁数据,监督赛事规则执行情况。“面对本土队伍和家乡观众,每一次判罚都要经得起检验。”这份沉甸甸的责任感,让他在赛场始终保持严谨细致,确保赛事公平有序推进。
赛后回望,他最深刻的体会不在于紧张高压,而是年轻运动员的朝气与突破。“不少新生代选手面对复杂水流沉着应对,展现了惊人的爆发力。”他感慨体育精神的感染力,也在观众的热情中看到水上运动发展的广阔未来。
七个月跑遍十五城:
钟丹的“统筹之旅”
与李磊的赛场执裁不同,广东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公共课教学部副主任、体育教师钟丹在十五运会上承担的是“全省赛事背后的组织大脑”。作为省执委会群众体育部信息编排和体育展示处副处长,钟丹的工作涉及三大板块。
其中最核心的是统筹广东赛区21个群众体育项目的竞赛组织工作。从5月8日茂名赛区的定向运动到11月15日广州赛区的网球比赛,赛事分布全省十五个地市,跨度长达七个月。主要负责各项目竞赛总日程编排、参赛队及技术官员的注册工作;负责竞赛成绩统计、发布工作,负责配合十五运会官网的群众赛事活动信息发布,以及统筹广东赛区群众体育项目体育展示和颁奖的组织实施工作等。“赛事期间,我们还要履行竞赛巡视督导职责,贯彻“绿色、共享、开放、廉洁”的办赛理念,确保群众体育赛事高效、有序、精彩开展”。
自2024年1月进驻十五运会广东赛区执委会以来,钟丹深感肩上责任重大。“这不仅是个人荣誉,更是学校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生动体现”。钟丹回忆起这段长达近一年的忙碌,从督导竞赛秩序到配合十五运会官网发布信息,从巡视赛区到贯彻绿色办赛理念,每一项都需严谨细致、推进有效。参与全国群众体育先进表彰大会、体育惠民工程等工作,也让他对国家体育治理有了更宏观的理解。
钟丹
有着丰富大型赛事服务履历的钟丹,曾担任2001年九运会田径比赛裁判员、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手和2010年广州亚运会组委会陆上项目主管。这次重返全运会,他更加注重将赛事经验转化为教学资源。
在看台与赛区之间奔走:
梁杰彬的“文明实践”
与执裁或统筹不同,梁杰彬的十五运会角色更“连接性”——他是文明观赛处成员,负责在广东赛区推动文明观赛建设。他奔走于多个赛区,指导制定文明观赛方案、检查落实情况,更将广东生态工程职业学院的生态文明基因融入赛事服务细节
“我们的工作就像织网,要把分散在各赛区的文明观赛力量串联起来。”梁杰彬这样形容他的工作。在过去数月里,他频繁穿梭于各地赛区,既要指导制定符合本地特色的文明观赛方案,又要实地检查落实效果,最后还要将各地在竞赛期间的文明成果汇聚起来。这份工作需要绣花功夫般的细致,更需要系统思维。
梁杰彬。
当被问及如何将学校特色与赛事结合时,梁杰彬说“生态文明不是口号,而是可触可感的行为。”他举例说,团队专门发出倡议书,呼吁观众做绿色文明的“播种者”——选择地铁绿色出行,散场时随身带走垃圾纸屑,用环保的行为减轻城市的负重,用干净的看台回应工作人员的辛劳,让文明在细节里生根。“这些看似微小的举动,恰是生态理念最生动的实践。”
这段特殊的工作经历让梁杰彬收获颇丰。“就像参加了一场高强度的集训。”他感慨道,从“统筹协调”到“细节把控”的全方位思考统筹协调能力将在未来的校运会及各类活动的策划中绽放光彩。
走下赛场,
让全运会精神在校园成长
三位教师参与的工作不同,但其背后都有一个共同点:将国家顶级赛事经验转化为学校育人资源。
“赛场是最好的课堂,执裁经验是最鲜活的教材。”作为高校体育教师,李磊思考如何将全运会执裁经历转化为育人资源。他首创“情景式裁判教学法”,组织学生模拟赛事犯规判罚,让学生在实操中理解规则内涵;将本次全运会中运动员因路线偏差导致违规的真实案例融入课堂,帮助学生厘清技术动作与竞赛规则的关联;更通过分享运动员克服伤病、顽强冲刺的故事,在传授运动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竞技素养。
在李磊看来,体育教育不仅是教会学生如何运动,更要让他们理解体育精神的内核——公平竞争、顽强拼搏、尊重规则。“全运会的舞台让我看到了体育的力量,而我的职责就是把这份力量传递给更多学生,让他们在体育中学会成长,成为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钟丹则着眼于教学体系的优化升级,计划将全运会的标准化办赛流程引入日常教学,为年轻教师提供专业指导,推动职业教育体育课程与职业技能培养深度结合,助力学校打造具有生态工程特色的体育品牌。他深知,参与国家重大赛事不仅是个人的职业荣耀,更能强化学校的社会服务功能,通过真实场景的实践赋能,让教学更具针对性与实效性。
梁杰彬也把文明观赛与生态理念作为下一步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方向,打算在校运会和大型活动中加入绿色出行、文明助威、“干净看台”等实践环节,让师生在真实场景中体验生态文明的可感可行。
从执裁席到办公室,从赛场到校园,他们在不同实践中形成的专业经验、组织能力与精神感悟,如今正以各自的方式渗透进教学、课程、活动与文化建设之中,让全运会的精神在校园延续、发酵、成长。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程安
通讯员:黄淑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