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6日召开“2024大湾区科学论坛”新闻发布会透露,12月6至8日,以“智创湾区 产研共融”为主题的2025大湾区科学论坛将在粤港澳三地同步举办。
大湾区科学论坛由“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发起,由广东省人民政府主办,已成功举办三届。本届论坛将继续由广东省人民政府、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共同主办,广州市人民政府、广州南沙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承办。论坛设置开幕式、主论坛、分论坛及特色活动等,12月7日将在广州南沙国际会展中心主会场召开开幕式和主论坛,同时,在香港、澳门、广州、深圳、阳江、惠州等地将举办多场分论坛与特色活动,聚焦关键性、前沿性、颠覆性技术驱动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发展等话题展开深入探讨,为大湾区加快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言献策。
广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办“2024大湾区科学论坛”新闻发布会。摄影:张瑞霖
据悉, 2025大湾区科学论坛突出前瞻性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和高水平开放合作三大特点。围绕抢占科技发展制高点,发挥科学前沿对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和解决全球性问题挑战的牵引作用,瞄准新一代人工智能、新材料、脑机接口及类脑智能等前沿话题和“卡脖子”领域,展开一系列前瞻性探索,目前已确认出席本届论坛的重要科学家50多人,其中两院院士39人,海外学术机构院士16人。
同时,“十五五”规划建议明确要求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本次论坛突出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将举办能源体系建设、碳中和、海洋科技、人工智能、具身智能、智能系统与产业创新应用、低空经济、科技金融、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数字生命与健康、科技文明与共建幸福、女科学家、人才高地等(写一下大致多少场?不用列这么多这么细,列最主要的)分论坛及“科学有Young”等面向中小学生的科普活动。
据了解,2025大湾区科学论坛将继续秉承促进高水平开放合作的理念,继续举办多场具有特色的分论坛和活动,促进科技自主创新和国际开放合作良性互动,为大湾区加快建设成为全球科技创新合作的高地搭建舞台。
从钱过境到物流通,广东推动创新要素高效便捷流动
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副厅长杨军表示,我省依托粤港、粤澳科技创新合作专责小组工作机制,深化粤港澳三地在要素、平台、项目、人才对接融合。
目前,广东在全国率先实现省级财政科研资金跨境拨付至港澳,首创推出“科汇通”试点业务,全面落地实施粤港澳大湾区个人所得税优惠、往来港澳人才签注等政策,聚焦钱过境、人往来、税平衡、物流通等关键环节持续促开放,推动创新要素高效便捷流动。
同时,广东加强横琴、前海、南沙、河套等重大平台建设,支持横琴布局建设创新平台超过30家,落地香港5所世界百强高校的13个重点科研项目,建设6家“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和21家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紧密对接一批包括诺奖获得者在内的国际科技领军人才和著名学术机构。
我省还将持续打造大湾区科学论坛等高端品牌,支持河套、南沙建设国际科技组织集聚区,推动中国-葡语系国家科技交流合作中心、中拉技术转移中心建设。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等项目面向港澳开放,创新实施粤港高校“1+1+1”联合资助计划,持续推动粤港、粤澳科技创新联合资助计划,目前已建成的35家粤港澳联合实验室,其中4家为港澳高校牵头建设,“以点带线及面”带动三地全方位深化教育、科技、人才和产业合作。
中科院:将邀123个重点项目参与成果对接
自2021年首届大湾区科学论坛举办以来,中国科学院一直担任论坛指导单位。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院长任海介绍,今年以来,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与广东省科技厅密切合作,围绕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低空经济、合成生物等前沿领域,采取成果路演、需求调研、视频连线等方式组织对接逾30场次,超50家科研院所、800余家企业参与。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中国科学院团队与广东省科技企业开展合作近300项,合作金额超10亿。
本届论坛,中国科学院将参与报告发布、成果对接会、参与并主办一些论坛活动。他进一步介绍,中国科学院先后在广东布局了10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为充分展示、评估这些大设施建设成效,将在论坛开幕式上发布中国科学院在粤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报告。同时,还将邀请中国科学院下属33个研究所、123个重点项目,围绕人工智能及智能机器人、低空经济、新型储能、海洋牧场、生物医药、大科学装置和“百千万工程”等7个领域举办科技成果对接会。此外,还将组织院属单位参与论坛活动,并主办如国际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前沿对话、碳中和分论坛等分论坛和部分特色活动。
采写:南都研究员 方晓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