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6日至28日,2025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投资大会(广东·广州)(以下简称“大湾区文投会”)在广州黄埔举行,通过“1+8+N”系列活动,即1场主题大会、8场专场路演以及多场配套服务活动,为文化企业与投资机构搭建高效对接的投融资服务平台。南都N视频记者在现场感受到,为期三天的活动,嘉宾演讲、成果发布、路演推介、产品展示等环节集中上演,文化、科技与金融的深度对话密集进行,无不彰显着文化产业涌动的生机活力。
“十五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作为文化大省,广东于今年5月出台的新一轮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政策包”,共87条硬核措施持续释放红利。在此背景下,这场文投会不仅是产业成果的集中展示,更是观察文化产业何以成为广东“新磁极”的重要窗口。
政策护航,筑牢产业集聚“引力场”
产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政策的精准滴灌与长效护航。广东深谙此道,构建起从省级顶层设计到地市因地制宜的政策体系,为文化产业集聚筑牢稳定可期的“引力场”。
今年5月,广东出台新一轮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政策包”,涵盖影视、演艺市场、动漫影视、网络游戏、电子竞技、网络视听六大领域,87条硬核措施为激发全省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注入强劲动能。如今半年过去,“政策包”已初具成效。
记者从本届文投会了解到,2025年前三季度,全省规上文化企业营收已超2万亿元,利润超2000亿元,总营收继续保持全国第一。今年前三季度,广东省经营性演出总场次达到了3.56万场,总收入达63.56亿元,位居全国第一,演唱会经济成为消费新引擎。动漫产业加速转型,动漫加潮玩等多业态联动成为突出亮点。游戏、电竞、网络视听保持高速发展,顶级电竞赛事增长300%,超高清视频产业即将成为广东省第10个超万亿级的产业集群。
在省级政策的总引领之下,各地市迅速跟进推出衔接政策,构建起上下贯通的政策矩阵,有力推动政策效能直达基层、市场和企业。
作为本次文投会的举办地,广州市黄埔区进行了文化产业政策及重点项目推介。广州开发区投资促进局副局长文日煜介绍,黄埔针对旅游演艺、电竞游戏、影视短剧等优势领域推出政策扶持,相关举措不断迭代升级。如近期出台的《广州开发区、广州市黄埔区促进文旅产业与版权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最高奖补2000万元,“真金白银”扶持力度大。
在政策引导激励下,众多头部文化企业加速在广东的布局拓展,一大批优质文化项目在大湾区落地实施,大量优秀文化人才来广东就业创业。
机遇集团正是“政策包”的受益者。缘起于长三角的机遇集团,去年来到大湾区落地推出VR虚拟体验园,取得良好市场反响。董事长兼CEO胡世辉对记者表示,来到广东深耕文化产业,他深刻感受到此地具有开放性、人才、资本三方面的巨大优势,同时,“政策包”更为科技文化企业提供了强大的产业推动力。“内容产业的培育需要有长效机制和耐心资本,需要有能够赋能企业成长起来的营商环境,‘政策包’正是为我们这样的科技文化企业提供了非常好的外部条件,让我们能专注于产品研发,推出大众喜闻乐见的好作品、好内容。”
科技赋能,激活产业创新“发动机”
如果说政策为广东“新磁极”搭建作为基础的引力磁场,那么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则是激活它的强大“发动机”。“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推进文化和科技融合,推动文化建设数智化赋能、信息化转型,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在本届大湾区文投会上,以AI为代表的科技,以及具身智能机器人、AR/VR/MR设备、3D打印等具体应用与文化产业的碰撞,展现出文化产业的广阔前景与想象空间。而作为科技创新大省的广东,发展“文化+科技”更是大有可为。
“‘Al+文化’是推动文化强国的战略机遇。”中国工程院院士、鹏城实验室主任、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高文在本届文投会的主题大会上指出,“探索文化和AI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实现文化建设数字化赋能、信息化转型,是迈向文化强国征程中必须牢牢把握的核心路径”。
国泰海通政策和产业研究院首席分析师刘峰也指出,文化产业作为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之一,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数字化转型与技术融合浪潮。“当前,文化科技融合、数字内容等高附加值领域成为投资重点,影视、游戏、音乐、数字内容、文化科技融合等细分领域全面呈现AI+文化产业的深度融合态势”。
同时,刘峰分享了一组数据:2024年,广东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过2200亿元,同比增长25%。广东省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实力、市场份额等位居世界前列,其中深圳、广州两市在全球人工智能最具创新力城市中排名前五十。从国内市场看,广东省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增速、企业总量、大型企业数量等指标稳居全国第一方阵。
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文化创意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张铮指出,广东目前在数字创意、动漫游戏、网络视听、数字文化制造等领域形成较强竞争优势,并形成影视、动漫、游戏、电竞等文化产业优势集群。他建议“十五五”时期,广东充分利用产业竞争优势,加大文化领域的多学科科技利用水平;开展高水平文化科技攻关,着力解决文化领域“卡脖子”问题。同时,发挥文化企业集聚效应,抢抓LLM(大语言模型)发展机遇,推动高质量“中文语料库”等的建设。
暨南大学产业经济研究院院长陶锋认为,AI技术的发展,必然会深度重构全球内容产业,“广东在数字技术、人工智能领域走在全国前沿,大湾区必将成为全球文化产品数字化高地”。
要素集聚,构建产业循环“生态圈”
政策引力与科技动力,最终汇聚为集聚要素的合力,推动资本、项目、人才和产业集群共同在广东形成良性循环的“生态圈”,持续放大文化产业的“新磁极”效应。
本届大湾区文投会便是要素集聚的生动缩影。超过300个优质文化产业项目及100余位头部投资人现场对接,在8个专场投融资路演与多场配套服务活动中,资本与项目精准牵手,要素与创意碰撞火花。如此高效对接的背后,是广东文化产业生态的持续完善。
本届文投会上发布的《2025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投资趋势报告》显示,2020年至2025年10月,大湾区文化产业合计产生融资事件720件,据估算,总融资金额约为564.1亿元。其中,广州、深圳共计613件,占比高达85%。
报告指出,产业生态良好已成为广东的一大投资优势。2024年,广东拥有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11891家,占全国1/7。截至2025年10月,广东拥有文娱创业企业超3000家,数量居全国第二,成为除北京外最具综合实力与增长潜力的文娱创新高地。
若将目光扩展至大湾区,金融投资活跃、城市协同联动等优势更为鲜明。大湾区坐拥港交所与深交所两大交易所,金融资本体量巨大、活跃度高,为大湾区文化产业的投融资提供了坚实的金融资本支持。香港以影视娱乐、流行音乐、创意设计为国际文化名片,澳门以文化展演、数字媒体为主要特色,珠三角则以文化制造与文化服务“比翼齐飞”。
以潮玩这一广东优势产业集群为例,据灵狮集团副总经理刘思明在本届文投会推介中国潮玩之都·漫博中心时介绍,广东东莞集聚了超8000家玩具生产企业、近1500家上下游配套企业,全球动漫衍生品1/4由东莞制造,中国近85%的潮玩产自东莞。2023年,东莞获得全国唯一“中国潮玩之都”称号。
资本持续注入,项目落地开花,人才不断会聚,集群各具特色,广东文化产业生态正呈现出自我强化的良性循环,让“新磁极”的吸引力愈发鲜明。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钟欣 林经武
编辑:彭思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