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国家卫生健康委人口文化与基层健康中心主办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15年主题大会”在北京召开。会上,龙华区选送的“需求导向下‘业务+信息’双轮驱动——数字赋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创新实践”成功入选2025年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典型案例,这也是广东省的三个入选案例之一。
这份沉甸甸的国家级认可,并非偶然得之,背后是龙华区多年来在数字健康领域的深耕细作:以1个高瞻远瞩的规划精准锚定发展方向,凭借1个强大的“卫生健康大数据底座”打破信息壁垒,更以N个“智能工具”系统将健康服务送到群众身边。
早在2017年,龙华区便前瞻性地出台全市首部医疗卫生信息化总体规划——《智慧医疗“114工程”总体规划(2017年-2022年)》,为区域医疗信息化发展定下“五统一”原则,即统一网络、统一平台、统一数据、统一标准、统一运维,以高起点、高标准推进全区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
为确保规划落地见效,龙华专门成立智慧医疗领导小组,由医政部门统筹基层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有效串联起医院、网格等多个单位,形成强大工作合力。在此基础上,一套“需求提想法—技术来实现—落地再优化”的闭环机制应运而生,让每一项创新实践都能精准对接群众的“健康痛点”。“正是这个‘定调子’的规划,让龙华的数字赋能之路从一开始就走在快车道上,为后续‘超级大脑’和N个智能系统的建设筑牢根基。”龙华区卫健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自2017年起,龙华区卫健局着手搭建覆盖全区医疗卫生机构的统一卫生专网,采用先进云计算技术构建健康数据中心,其承载能力可满足四百万人口的健康数据需求,存储量达到千亿条级别。
这个数据“超级大脑”可以干什么?能把全区所有看病的地方都连起来——不管是大医院、妇幼保健院、公共卫生机构,还是家附近的社康中心,甚至是社会办医疗机构,信息都能互通;能把大家的核心数据都整合到一块—— 融合全区全员人口信息库、电子健康档案库、电子病历数据库、卫生计生数据库,为进一步建设各项业务系统打下良好基础。
简单来说,相当于把以前分散在各个地方的健康信息,全汇总到一个“大数据库”里,不管你去龙华哪家医院、社康看病,医生点开系统就能看到你所有的健康记录,再也不用反复沟通了!据统计,该平台建成以来,健康档案有效率达到95.07%。
有了规划引领和数据支撑,龙华区顺势推出多个“智能系统”,将数字赋能落到健康服务的每一个细节,其中三大系统尤为亮眼。
全国首创的基本公共卫生督导信息系统,彻底改变传统质控模式。龙华在全市率先通过信息化手段,对健康档案、老年人及慢性病管理、中医药服务、传染病防控等数据进行全量分析,将质控环节从“事后补救”延伸至“全流程监管”,形成的可复制经验已在全市推广。
网格重点人群精细化管理系统,则让健康服务实现“精准滴灌”。区卫健局与网格管理部门联动,整合网格人口信息与医疗服务数据,根据网格划分和家庭医生团队配置,精准匹配重点人群基数并实时更新。家庭医生通过系统就能清晰掌握负责片区情况,重点人群是否纳入管理、何时需要随访等信息一目了然,管理效率大幅提升。
数据见证成效——该系统上线后,龙华家庭医生签约覆盖率从15.37%跃升至52.66%,老年人健康管理数增长82.38%,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管理数分别增长65.93%和88.3%。
医防融合路径化管理系统则为慢病患者量身定制健康保障。龙华将医院专科医生纳入家庭医生团队,推动优质资源下沉基层。医院下转患者可自动对接家庭医生,专科医生线上会诊与全科医生跟进管理形成闭环,让慢病管理更专业、更规范。
如今在龙华,数字赋能就像一双“隐形的手”,精准破解基层医疗“人少事多、资源不均”的难题。健康档案更完整、慢病管理更规范、家庭医生更贴心,这些实实在在的变化让居民的健康获得感“肉眼可见”。
文:张小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