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剧,早期称广东大戏,是流行于广东、广西、香港和澳门,并传播到东南亚、美洲、大洋洲、欧洲等华人、华侨聚居之地的地方戏曲剧种。2009年,经粤、港、澳三地联合申报,粤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大湾区文化互联互通,同根同源,粤剧曲艺作为连接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交融的纽带,其传承和发展始终备受关注。荔湾拥有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形成了极具特色的浓厚岭南艺术氛围和文化景观。粤剧艺术博物馆正位于荔湾区西关永庆坊旅游区,如今在这里,粤剧艺术正通过陈列展览、舞台演出、文化交流、教育服务等多种多样的方式,向公众展示其独特的精髓和魅力。
粤剧艺术博物馆。 南都记者 黎湛均 摄
粤港澳三地艺术家同台献艺
粤曲作为岭南文化的名片,是粤港澳三地文化交流的重要文化符号。以粤剧粤曲艺术为代表的多种文化艺术展演是荔湾一道靓丽的文化风景。去年10月,荔湾区成立“西关民乐团”并推出“粤韵同声”粤港澳粤曲展演,成为当时荔湾文化体验月系列活动的重头戏。粤港澳三地名家在粤剧艺术博物馆剧场同台献艺。该乐团还邀请到广东民乐界著名艺术家指导,充分弘扬岭南传统艺术之美。
粤剧艺术博物馆广福台夜景。 南都记者 谭庆驹 摄
此外,荔湾区还举办了“国风雅韵”中国古诗词吟唱与鉴赏活动、“粤韵悠扬”广东音乐曲艺欣赏会、粤剧艺术博物馆广福台惠民演出等一系列活动。这些活动中,既有渗透中国传统文化,领略中国诗词之美,聆听清新典雅之音的古典文学鉴赏,又有经典的粤剧粤曲节目、歌颂抗疫事迹的主题作品、深受欢迎的富有时代特色的说唱节目、怀旧流行金曲以及经过近年各音乐曲艺大赛考验打磨的广东音乐曲艺及粤语相声小品等新作品。
西关书房记录粤剧文化记忆
去年10月,“点亮记忆,拥抱乡愁——少儿地域文化绘本《粤忆记》在粤剧艺术博物馆进行首发。该书以一位粤剧演员的成长经历为线索,通过“理想培育”“行当选择”“武技历练”“戏服体验”等四个单元故事,从中穿插粤剧“私伙局”“行当”“武技”“戏服”等专题的展示,结合地域背景,用精美的插画,对“粤剧文化”与“城市记忆”两个话题进行阐述,让读者跟随主角的成长足迹,进入广州西关、佛山、吴川、香港等富于地域特色的文化画图中,感受粤剧文化魅力,品味情怀满载的城市记忆。
《粤忆记》首发式
此外,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为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推动旅游设施引入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粤书吧”之一也在粤剧艺术博物馆揭牌。该书吧作为创新阅读系列品牌“西关书房”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托粤剧艺术博物馆原有资料典藏室,与荔湾区图书馆合作共建而成,突出粤剧艺术和岭南文化特色。书吧建筑面积120平方米,藏有粤剧艺术、岭南文化、文物博物、地方历史等人文社科类书籍2000余册,其中供馆内查阅的地方文献1459册、外借书籍541册,广大读者、观众可在吧内阅览,凭市、区各公共图书馆借书证借阅部分外借书籍。
位于粤剧艺术博物馆内的粤书吧 图片来源:荔湾区图书馆
创新赛事助力醒狮、粤剧新苗成长
除了粤剧艺术之外,醒狮文化也在粤港澳三地同根同源,深受三地人民喜爱。每年一度的广州市青少年醒狮表演赛自2017年首办以来,发掘、培养了爱好醒狮的新一代人才,给予了青少年醒狮团队展示的平台,推动了醒狮的青少年传承,已成为每年一届的盛事。
孩子们在永庆坊表演舞狮 南都记者 谭庆驹 摄
为了粤剧粤曲艺术的普及推广和传承,培育“小小粤剧苗”,荔湾区还举办了“红豆生辉”青少年粤剧粤曲比赛等活动,鼓励孩子们进行粤剧折子戏片段、唱段演唱、新编儿童粤剧等表演,多方位展现粤剧粤曲的未来面貌。
据了解,广州市荔湾区自去年开始将在每年10月定期举办文化体验月系列活动,活动通过打包历年以来的荔湾文化品牌,整合成一场面向粤港澳群众的惠民文化盛事。届时市民游客如果想要观看系列演出,可在粤剧艺术博物馆微信公众号以及广州荔湾区文化馆微信公众号了解具体信息。
采写:南都记者 李宛真 通讯员 荔宣
编辑:李宛真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大湾区大未来-广州源动力:湾区C位 千年商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