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岁的吴女士已经照顾患有帕金森病的82岁的母亲10年有余,听说帕金森病有一定遗传性,她开始担心自己老了以后是否会像妈妈一样患上帕金森病,“我可以提早知道自己是否有这个风险提前预防吗?”
“核医学可提早20年捕捉帕金森病的“蛛丝马迹”!”对于吴女士的提问,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简称中山一院)核医学部张祥松主任在GE分子影像与一体化核医学解决方案与技术分享会上肯定地回答。目前中山一院已经在全国率先探索借力核医学实现对帕金森病的早期诊断。记者还从会上获悉,核医学分子影像还能帮助早期发现肿瘤,让人对核医学另眼相看。
核医学可检测多巴胺能神经元减少
说起核医学,很多人大概只知道利用同位素碘131治疗甲亢。“而实际上现在的核医学已经发展很快,同位素治疗是核医学最早、最经典的一个应用领域。”张祥松教授告诉南都记者,作为现代医学的新兴学科,核医学在精准医疗层面发挥关键作用,能更早期洞察疾病分子层面的信息,辅助临床研究攻克阿尔兹海默病等神经病学、肿瘤学和心脏病学的重大疾病。当前,对于疾病的临床观测,更多处于细胞结构层面的改变,而细胞分子状态层面,能更早期、精准地预测疾病走势,成为精准医疗发展的重要趋势。
据统计,我国帕金森病患病人数接近300万。帕金森病病人出现手抖等运动症状之前,病根已“潜伏”少则十年,多则二十年。如果能早一些发现帕金森病的踪迹,有助于保护患者的脑功能。然而,帕金森病诊断复杂,一般基层医院缺少具有相应临床诊治经验的专业医生,容易误诊为其他疾病。“我们曾经遇到过一个帕金森病患者,误诊为其他疾病前后治疗了6年时间,病人经受长期病痛折磨,治疗花费很大,也浪费了宝贵的医疗资源。”
那么核医学是如何做到提早发现帕金森病的蛛丝马迹的?“我们的方法是利用放射性核素标记的帕金森病治疗药物左旋多巴,通过核医学成像设备PET/CT检测运动中枢纹状体内多巴胺能神经功能是否受损,可极大提高帕金森病早期诊断的准确性,减少患者的误诊、误治。”据张祥松教授介绍,帕金森病发病机制是中枢神经系统黑质-纹状体多巴胺神经通路受损,其实手抖不一定是帕金森病,探测多巴胺神经元对鉴别诊断非常关键。张祥松表示,核医学用于检测多巴胺神经功能的探针,可以在帕金森病患者出现运动症状之前10-20年通过显像检测到患者多巴胺神经功能是否受损。
核医学分子影像比CT、核磁更早发现肿瘤
很多癌症如果早期发现治愈率很高,但遗憾的是早期诊断的病人比例不高,而早一点发现病灶,尤其是精准定位原发病灶,是核医学相关产品及技术所能做到的,同时还可以对肿瘤进行非常有效的TNM分期,提供更好的治疗指导并进行疗效评估,提高肿瘤患者生存率及生存质量。据GE医疗中国核医学产品部总经理高伟博士介绍,核医学科构建的分子影像精准诊疗能力,对于县级医院和三四线的地级市中心医院而言,能够极大助力实现“大病不出县”的目标。
据张祥松教授,核医学显像主要是分子水平的功能成像,也就是人们俗称的“SPECT”“PET”检查,是将标有放射性核素的药物引入人体后,通过探测人体内放射性核素分布情况,分析脏器功能和代谢状况来诊断疾病。放射性药物对疾病的诊疗稳、准、狠,由于能够精准显示病灶,杀伤癌细胞,核医学已成为新型的变革性癌症治疗手段。以肿瘤诊断中常用的、被誉为“世纪分子”的氟-18脱氧葡萄糖注射液(18F-FDG)为例。因恶性肿瘤细胞的代谢旺盛,导致其对葡萄糖的需求增加,因此在患者注入18F-FDG,可以使用PET-CT进行葡萄糖代谢显像,通过影像发现人体内有无异常的葡萄糖代谢高部位,从而发现病灶。对此,GE医疗诊断药物部核药业务总监邹柯博士作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如果把核药比喻成一颗由‘弹体’与‘弹头’组成的‘巡航导弹’,以18F-FDG为例,FDG就犹如弹体,利用了葡萄糖代谢的特点,大量聚集在肿瘤细胞内,弹体可以在人体内自动导航,去到特定的细胞,不同的核药进入不同类型的细胞;18F-FDG中的18F就犹如一颗发光弹头,当在特定细胞聚集后,发出180度的γ光子,被PET(成像设备)所接收。”
今后“影像病理学”有望取代部分病理检测
据了解,不同于CT等影像设备能够发现人体内的形态学变化,PET/CT结合核药能够帮助医生发现患者体内的代谢、细胞水平变化,能够发现更加早期、隐秘的病灶。这种手段不止可用于早期诊断,也可帮助更快判断治疗效果。在患者接受一段时间治疗后,如果通过PET/CT结合核药已经能够发现药物已经带来了代谢等变化,即使病灶处的形态学没有发生变化,但是医生仍可判断药物在使用早期是否合适患者。而实际上核素药物并不仅用于诊断,还可用于治疗,在欧美发达国家中用于诊断用和治疗用的核素药物比例约为8:2。
分子影像示例
“我认为‘影像病理学’是核医学的发展趋势之一 ,并将有可能逐步部分取代病理检查。”张祥松提出了他的看法,“例如肿瘤分子分型,目前大多依赖于基因检测或者病理检测,有准确的一面,也有一些技术性不足。肿瘤具有空间和时间上的异质性,肿瘤内部生物活性不一致,而且会扩散转移,原发位置跟转移部位生物活性可能不一样,肿瘤发展的不同时间点——治疗前后和随访过程中肿瘤生物活性都在不停地变化;但是做病理检查不能反复取材,也不太可能每个部位都去取材,如果是液态检测,血液里面可以查脱落的癌细胞,但不能够了解癌细胞来源部位和肿瘤全身分布情况。核医学影像的优势就是把标记物打到体内之后通过全身的断层扫描,这样可以很容易看到肿瘤全身分布情况,也可以很好反映肿瘤的异质性。”
采写:南都记者 曾文琼
实习生:郭千千
编辑:曾文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