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7日,东鹏特饮母公司东鹏饮料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东鹏饮料”)在上交所挂牌上市,成为“功能饮料第一股”。上市首日,经历两次临停,收涨44%报66.63元/股,总市值266.53亿元。
敲锣仪式现场
预计上半年净利增幅达63%
作为一家深圳本土企业,东鹏饮料成立于1994年,一度因经营不善濒临破产。2003年,在董事长林木勤的带领下,东鹏饮料完成了由国企向民营股份制企业的改制,随后迎来高速发展。
2013年,东鹏饮料签约谢霆锋,开始布局全国市场。2015年,东鹏饮料开启品牌年轻化战略,通过互联网创可贴广告的创新应用以及近年来霸屏多个热播剧、王牌综艺,破圈抖音、B站等营销方式,让东鹏特饮通过多维度营销积极与年轻人进行沟通,在主力消费人群中获得强大号召力。
目前,东鹏饮料设立了广东、广西、华中、华东等事业部,并形成广东、安徽、广西等辐射全国主要地区的生产基地,销售网络覆盖全国近120万家终端门店。
近年来,东鹏特饮快速发展,据招股说明书显示,东鹏饮料2017-2020年,实现营业收入28.44亿元、30.38亿元、42.09亿元、49.59亿元;净利润分别为2.96亿元、2.16亿元、5.71亿元、8.12亿元。2019年净利润同比增长164.36%。
2021年1-6月,公司预计实现营业收入32.50-36.50亿元,同比增长31.61%-47.81%;实现归母净利润5.70-7.20亿元,同比增长29.16%-63.15%。对此,东鹏饮料称,2021年1-6月,公司收入、利润等业绩指标预计较去年同期有所增长,主要系(东鹏特饮)500ml金瓶销量快速提升,公司持续开拓全国市场以及不断加强渠道拓展和精细化管理。
能量饮料营收占比超9成
记者注意到,东鹏饮料在收入上较为依赖东鹏特饮,过去几年东鹏特饮在公司总营收中的占比均超九成。
据招股书显示,尽管公司除了东鹏特饮系列外,还拥有包括由柑柠檬茶、陈皮特饮、冬瓜汁饮料、清凉茶、菊花茶、乳味饮料和包装饮用水等多种产品。但在报告期内,东鹏特饮系列饮品的收入占比分别为96.28%、95.51%、95.50%,均超94%。其他产品的市场规模较小,产品结构和收入来源单一的问题突出。这使得公司经营业绩对能量饮料的依赖程度较高,若能量饮料行业市场环境出现恶化、消费者偏好发生改变以及相关行业监管政策发生不利变化,将对其经营业绩产生较大冲击。
除了产品结构单一的风险外,东鹏饮料销售区域集中、产能利用率不饱的问题也比较突出。东鹏饮料是深圳老字号饮料生产企业,起步于广东,发展于广东,报告期内广东区域销售收入占公司主营业务收入比例分别为66.66%、61.10%及60.12%,均超60%,企业在广西、华中和华东等区域的市占率始终较低。
从产能来看,2018年-2020年,东鹏饮料主要产品的产能分别约为74.04万吨、104.53万吨、153.08万吨,对应的产能利用率分别为75.10%、62.03%、66.38%,可见公司在产能不断扩大的同时,总体产能利用率却在下滑。
未来能否顺利突围?
中国功能饮料市场目前呈现“一超两强”的竞争局面。据欧瑞国际2019年报告显示,中国能量饮料市场中市场份额排名前三的分别为:红牛市占率57%,东鹏特饮市占率15%,乐虎市占率10%。东鹏特饮正处于“前牛后虎”的双重夹击之中。市场份额大于1%的产品还有体质能量、战马和XS。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东鹏饮料上市募集资金后,应该尽快建立自己的护城河,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在“前牛后虎”的处境中杀出重围。
据了解,通过上市,东鹏饮料拟募资加码生产基地建设、营销网络升级及品牌推广等多个项目,以提升综合实力。未来,公司将集中主要资源聚焦于主导产品东鹏特饮,进一步巩固其市场领先地位。同时,公司将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持续开拓空白市场,积极布局其他类别的饮料产品,推出具有成长潜力的新品。
奥一新闻记者 管玉慧
见习记者 钟玲玉
编辑:管玉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