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讯 提到口罩,平时你不会觉得稀罕 ,但在疫情面前,它却是生命的保护伞,你也许不知道,中国的第一个口罩是江门人发明的。近日,《参考消息》报道了伍连德这位“口罩背后的男人”的生平事迹。
他发明了简便实用的伍氏口罩并在全国创建了20多所医学卫生机构是首位获诺贝尔奖提名的华人候选人,他背后的故事值得每一个人铭记!
奖学金拿到手软,24岁成剑桥博士
伍连德祖籍广东台山四九镇,1879年3月10日出生于英属槟榔屿一个华侨家庭。其父伍祺学是槟榔屿著名金饰商,母亲则是第二代马来西亚华侨。
1903年的伍氏家庭三代合影
17岁时,伍连德获英国女皇奖学金,赴剑桥大学意曼纽学院学医。求学期间,他几乎囊括了学校所有奖项。1902年,他获得医学士学位,先后在英国利物浦热带病学院、德国哈勒大学卫生学院,法国巴斯德研究所进修与研究。
1903年,年仅24岁的他,被剑桥大学授予医学博士学位。
1904年底,他回到槟榔屿,开设私人诊所,并致力于社会改革。但他觉得“始终不满足,因为我总想做一点儿较大的医务事业,同时我也想得个机会为祖国服务。”
疫区“逆行”,力挽狂澜拯救万千生命
1910年底,时值清王朝的最后一个冬天。一场凶狠的瘟疫在东北陡然爆发。
10月25日,满洲里首次出现客栈暴死患者。11月7日,瘟疫在哈尔滨蔓延开来。
瘟疫感染者发烧、头痛、胸闷、干咳……不久即窒息死亡,死后皮肤呈青紫色。死亡阴影高悬于顶,一时间人人自危。
12月24日,年轻的伍连德领命抵达哈尔滨。随同伍连德前来的,仅有陆军医学堂的一名教员和一个学生。很快,他以“东三省防疫全权总医官”的身份行使职权。
抵达的第三天,为弄清疫情来源,伍连德决定冒险解剖尸体——在民智未开的中国,这被认为是大逆不道。
1912年2月间,伍连德在临时实验室内观察显微镜下的微生物样本
在当地一间贫民窟里,伍连德进行了中国医生的第一例人体解剖。经过分析证实,哈尔滨流行的是肺鼠疫,通过人际呼吸飞沫传播。这是科学史上,第一次提出鼠疫分类。
当时正值年关,为阻止疫情随返乡过年的人流沿铁路传播,伍连德提出了初步的防疫措施:控制铁路、公路交通,以防瘟疫蔓延;隔离疫区;向关内征聘医生。他还组织了庞大的运输队,培训、调动包括邮递员在内的各行业服务人员一起投入防疫活动。
他在回忆录中写道,“我扮演了一个庞大组织总司令的角色,给医生、警察、军队,甚至地方官吏下命令”。
为了防止飞沫传染,伍连德专门设计了一种双层纱布口罩,用于隔离病患,后来被称作“伍氏口罩”。
这种口罩制作简单,每个只需国币二分半,民众纷纷戴上了口罩,死亡率也大大降低。
在1911年4月召开的“万国鼠疫研究会”上,这种方便、实用的口罩,受到各国专家的赞赏:“伍连德发明之面具,式样简单,制造费轻,但服之效力,亦颇佳善。”
当防疫进入最后阶段时,考虑到腐尸极有可能成为新的传染源,伍连德又说服大家,将染病尸体集中火葬。由于“有违”传统人伦,此事上报清廷并获准后才予办理——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火葬。
不到4个月的时间,一场数百年不遇的鼠疫灾难终于被制服。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成功控制传染病的行动,伍连德功不可没。
英国《泰晤士报》驻北京的记者莫理循给伍连德的信中提到:“由于您在控制最近的鼠疫流行中的功绩,您的名字在欧洲特别是英国家喻户晓。”
诺贝尔基金会官方网站关于伍连德的相关信息
因在肺鼠疫方面的研究和贡献,伍连德于1935年被提名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候选人,成为首位获此荣誉的华人。
“作为中国人”的家国情怀
在伍连德的心中,他一直是一个中国人。在外国人眼里,他也的确是一个爱国的中国人。中华文化的家国情怀很早就深深根植在伍连德的心底。他的外公林道解(祖籍新会)是爱国侨领。他的六个舅舅都曾在清政府水师服役。其中,三舅林国裕在甲午海战中牺牲,二舅林国祥在甲午海战中接替方伯谦任管带指挥“济远号”战舰。他的夫人黄淑琼是新加坡爱国华侨领袖黄乃裳之女。
1934年,伍连德与夫人黄淑琼在北京东堂子胡同家中
1960年1月21日,他因心脏病逝世,享年81岁。临终前,他在自传中这样写道:“我曾经将我的大半生奉献给古老的中国,从清朝末年到民国建立,直到国民党统治崩溃,那一切在许多人的脑海里记忆犹新。中国是个有五千年历史的伟大文明古国,历经世世代代的兴衰荣辱,才取得了今天的地位,我衷心地希望她能更加繁荣昌盛。”
采写:南都记者 严亮 通讯员:江轩
编辑:严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