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讯 近日,农业农村部宣布,今年夏粮增产已成定局,产量将再创历史新高。6月25日,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吴孔明在中央宣传部中外记者见面会上称,小麦大致的种植面积已经连续四年呈下降趋势,从全国来看,今年总体上小麦种植面积增加了300多万亩,对粮食的增产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国夏粮再获丰收。6月13日,河北省衡水市阜城县崔家庙镇前砖门村农民在麦田收获小麦。 新华社记者 朱旭东 摄
小麦病虫害损失控制在5%以内
中央农办主任、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23日在河北三河市调研“三夏”生产时说,今年我国夏粮再获丰收,为全年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打下坚实基础,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提供有力支撑。
“今年我们额政策非常好,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也非常高,小麦大致的种植面积已经连续四年呈下降趋势,从全国来看,今年总体上小麦种植面积增加了300多万亩,对粮食的增产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吴孔明说。
吴孔明表示,小麦病虫害是影响小麦生产的一个重要因素,比如小麦的条锈病、赤霉病,基层科技工作人员围绕这些病害监测预警,及时发布测报信息,指导农民进行防控,把病虫害损失控制在5%以内,这是非常不容易的工作。
“另外,小麦机收损失也是影响小麦单产的主要因素,通过人员培训以及标准化生产技术的推广,今年小麦的机收减损达到1个百分点,这个成绩也是来之不易的。”吴孔明说。
吴孔明。
病虫害防治,关键就在于监测预警
“病虫害防治,关键就在于监测预警。”吴孔明来自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他的主要工作是从事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研究。“如果说我们能够早知道、早预警、早防治,那我们对病虫害的防治就非常主动。”
吴孔明有一支50多人的科研团队,他们目前正围绕着迁飞性害虫进行监测预警研究工作。
最近几年,有个世界性的重要农业害虫——草地贪夜蛾,它原产在美洲,后来从美洲传到非洲,再从非洲传到了东南亚,目前已经迁入我国。每年春季,草地贪夜蛾从东南亚国家进入到我国,给我国玉米以及其他作物的生产构成影响。
“我们的科研团队正在中缅边境围绕草地贪夜蛾的监测预警开展工作,希望利用我们的科学研究来支撑我国对这个重要害虫的防控,确保粮食生产安全。”吴孔明说。
采写:南都记者吴斌 发自北京
编辑:梁建忠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戴着党徽的他们今天站C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