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过去不久的7月20日是中国影院重启的一周年纪念日。对于因二次疫情、自6月6日起关闭影院的广东而言,则是影院重启的第三周。在影院重启后,观众将更期待什么电影类型?观众的观影安全感、观影意愿如何?电影票价是否有所上涨?面对仍待观察的疫情,影院的防疫措施怎样进一步推进?这些方面皆值得关注。
近日,南方都市报、广东省电影宣发平台发起《疫后影院重启概况调查》,发现在用户画像上,疫后走进影院的近4成观众是95后,超7成一线城市受访者每年至少看10部电影;在电影类型上,在12种电影类型中(不完全统计),超4成受访者首选喜剧片,而爱情片、动作片则分别以27.3%和16%的比例紧随其后。
从观影需求和观影安全感上来说,在疫情影响下、电影院停摆超半月后,观众的观影需求进一步释放,近7成受访者对“上电影院”表示“要有一定的安全感”;此外,超6成受访者认为疫后票价有所上涨。
此外,针对上述调查数据中折射出的现象,南都记者采访了从业人员与学界的专家学者。对于疫后观影者首选的观影类型、疫后电影票价的上涨等问题,他们皆给出了相应的解读。
专家:95后观众带来新的不确定性
随着90、95后日益成为中国经济生活的消费主力军,他们在越来越多的领域中贡献着强劲消费力。此次调研结果显示,95后已成电影消费主力军。具体而言,受访群体中,有38.5%的观众来自95后,是受访群体中占比最高的群体。
但参照目前定档和热映的电影,某电影资深从业人员指出,对于调研中观影表现最积极的95后群体而言,目前市场上的主旋律影片可能难以满足他们观影的喜好。
“这样就带来了新的不确定性。95后并不特别热衷主旋律影片,那他们可能会在家里看网剧。但主旋律大片的流行,又有可能引发另一部分人的观影热情,比如年龄较大的中老年观众群,那这一部分人可能又会重回影院。”
从受访者的观影城市分布情况来看,一、二线城市依然是观影行为发生的集聚地。交叉分析显示,在观影频次上,一线城市受访者中,一年去电影院10次以上的受访者最多,占一线城市受访群体的71%;二线城市中,一年去电影院10次以上的受访者占18.5%,此外在二线城市受访者中,近4成受访者在一年中去电影院5-10次;而三、四线城市中,一年去电影院10次以上的受访者占10.5%。
事实上,观影行为的发生与城市营业影院数量息息相关。此前南都出品的《2021上半年广东省电影市场分析》相关数据显示,深圳、广州两座一线城市营业影院数量及影厅数在全省分居1、2位,其中位列第二的广州市营业影院数量比第三名的佛山市多102家(一倍有多),不同城市间影院数量基数差距大,粤东、粤西等地区营业影院数量偏少。
专家:正向类电影有疗愈作用
对于疫后观影,28.20%的受访群体表示,电影内容是影响他们疫后观影满意度的重要因素。而作为影响电影内容的重要因素,电影类型的选择表现着观众的不同观影偏好。历经疫情起伏导致的影院停摆与重启后,喜剧片、爱情片和动作片等影片类型,成为观众疫后观影的首选类型电影。
具体而言,疫后选择将首部观影选票投给喜剧片的受访者占41.3%,选择首先pick爱情片的受访者占27.3%,选择首先向动作片伸出橄榄枝的受访者则占16%。
对此,广州大学副教授、广东省影协评论与交流委员会主任周文萍向南都记者分析,三类影片的整体基调奠定了它们在疫后的观众基础。
“这三类影片都是商业类型,内容基本上都是正向的。喜剧片无须多言,爱情片大部分结局都导向‘皆大欢喜’,即使分手也会很感人,带来另一种治愈。动作片的结局基本都是正义战胜邪恶。总体而言,这些电影符合观众期望美好事物的心理,也可以对观众起到疗愈作用。”
以此观察近期热映片,广东疫后影院重启之时正值暑假档,近期定档的56部电影中,不乏以上备受观众期待的影片类型。其中,青春喜剧片《二哥来了》《燃野少年的天空》、爱情片《盛夏未来》、动作片《怒火·重案》等票房表现值得关注。
对此,编剧郑远向南都记者表示,受访者在影院重启后首选喜剧片,可能是为了满足心理平衡的需求。“疫情里大家都不好受,这时看电影就是图一乐呵。具体你看今年春节档就好,喜剧片《你好,李焕英》票房遥遥领先,两部玄幻片《刺杀小说家》《侍神令》则完全是落后的。”
但不少业内人士表示,在“内容为王”的时代,电影内容仍是影响观众上电影院频次的根本因素。据金逸影城太阳城店钟经理观察,如果是大片,则无关乎类型,大家想来看就来看。“但目前看来,今年火爆的影片也不多。”钟经理提到。
编剧郑远提出了相似的观点,“撇开疫情等影响因素,超级大片、头部片对观众而言是最具吸引力的。因为这部分电影在满足观众情绪宣泄需求外,还能为观众提供茶余饭后的谈资。”
专家:电影对大家是一个娱乐方式
疫情发生后,对属于密集封闭空间的影院进行管控成了防疫的必要举措。2020年疫情缓和后,不少人预言,影院将迎来观众的“报复性观影”行为。此次针对广东疫后重启的观影调研结果显示,在广东疫情缓和后,受访者的观影需求亦被进一步释放。
具体而言,近7成受访者对影院复工情况表现出关注,观影意愿强烈。对于疫后影片上映的相关信息,38.2%的受访者表示非常关注,38.6%表现出比较关注。与疫情前相比,30.2%的受访者表示“疫后观影意愿增强,非常想去看电影”,32.2%的受访者表示“疫后观影意愿稍微增强,想去看电影”。
此外,对于广东影院重启到电影院观影,近7成受访者表达了一定的安全感。其中,认为“目前比较适合到电影院观影”的受访者占39.7%,认为“目前非常适合到电影院观影”的受访者占26.5%。
对于观众观影需求的释放,周文萍表示,电影本身属于娱乐产业,疫后观众观影需求释放是正常现象,“观众上电影院,和去上班的心态肯定不一样,首要目的是娱乐。除了娱乐以外,电影也有疗愈的功能。其实,行业内会有一个说法:当其他产业都不太好的时候,电影产业反而会比较发达。这是因为,当大家心情不好的时候,电影对于大家而言是一个娱乐方式,是一个‘银色的梦’”。
专家:疫后大家更重视与亲友相处
值得关注的是,社交需求仍然是疫后观影的首要需求。调研结果显示,疫后选择与情侣、父母/孩子/配偶/其他家庭成员、同学/同事/朋友等一同去看电影的受访者占83%,仅有17%的受访者喜欢“独自看电影”。
此外,疫后选择将一同观影的时间留给家人的受访者最多,占受访群体的33%。选择与同学/同事/朋友一同观影的受访者位居第二大比例,占29%。
对此周文萍提出,近两年来人们的灾难意识有所增强,更珍惜注重和家人、朋友相处的时间,“疫情以来,一句很流行的话是‘你不知道明天和意外谁先到来’,这句话其实表现了大家的灾难意识。从这两年的疫情、最近的河南暴雨等事件看来,你会发现,大家变得更加珍惜和家人、朋友的相处。更看重这种团聚、陪伴和互动的行为”。
值得关注的是,金逸影城太阳城店钟经理表示,其所负责的影城,在复工后迎接最多的是家庭客人,暑期档亲子片扎堆上映可能是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太阳城店家庭客人会比较多,今年暑假档定了许多动画片,这些都是适合家长带着孩子一起来看的。”
不过,观众对疫情的警惕度仍在维持。在调研中,23.8%的受访者表示,影院防疫措施是影响他们观影满意度的重要因素。
事实上影院的防疫工作亦一直在落实。金逸影城太阳城店钟经理告诉南都记者,影院从环境、客户准入管控上将防疫日常化、常态化,“首先,从影院环境上,我们会在每场电影场间要求所有的保洁人员做好消毒,并将同一影厅电影播放间隔控制在20分钟以上。其他各方面环境,像卫生间、影厅通道、通风口等,我们都严格按照防疫要求,做到及时防疫、通风、消毒。其次,对于顾客,我们影厅要求顾客配合防疫措施,进场时每个人都必须出示健康码,此外我们会严格把上座率控制在75%以下”。
专家:票价上涨带来对影片的高要求
影响观众选择具体电影院的因素中,地理位置、银幕音响等设备与电影票价格成最受关注因素的前三位。在选择具体观影影院时,56.6%的受访者注重“地理位置和交通”因素,36.3%更关注影院的“银幕和音响设备”,22.1%的受访者认为“电影票价格”将影响他们选择具体的电影院。此外,以“影院环境洁净程度”为首要因素选择影院的观众占受访者的20.5%,以“影院工作人员素质及服务水平”为首要因素选择影院的观众占受访者的17.4%。
值得一提的是,在备受关注的电影票价问题上,调研数据显示,认为电影票价格“没有上升”的受访者占35.9%,认为票价“上升了1-5元”的受访者占33.9%,认为票价“上升了6-10元”的受访者占23.2%,认为票价“上升了11-20元”的受访者占5.5%,认为票价“上升了21-30元”的受访者占1.5%。综合可知,超6成受访者对影院重启后票价上涨情况有所感知。
灯塔专业版相关数据亦佐证了本次调研结果。灯塔数据显示,2020年暑假档平均票价为36.98元。2021年同期平均票价为40.04元。也就是说,与2020年相比,2021年同档期电影票价上涨了近3元。
对于观众反映的电影票价上涨问题,珠江影业董事长张海燕在接受南都记者专访时表示,市场供需关系调节可能是导致票价上涨的主要原因。
“其实票价上涨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考虑,第一是国产片较多,进口片较少,而国产片的最低限价较进口片高,所以导致票价略微上涨;第二是各类票补活动大幅减少导致电影票均价提高;第三是由于疫情及整体市场的变化,观众的观影习惯也产生来变化。观众会更倾向选择特色厅如中国巨幕影厅、全景声影厅等,而特色厅的票价也会相对较高;第四是疫情给影院带来了较大亏损,复工后一旦有卖座影片,影院可能会倾向于提高票价来快速回流现金;第五是市场物价水平温和上涨,在一定程度上也会促使票价上涨。”
此外张海燕提出,电影票价上涨将倒逼制片公司进一步提高影片质量。“电影票价上涨带来的是对影片的高要求,在此情况下,制片公司将更重视出品电影的质量和市场价值,由此制片公司会更看重剧本内容、项目的市场适应性、价值观等,而不是阵容和流量。另外,随着观众视听要求的提升,市场也会更考验制片公司的新技术应用能力。”
专题采写:南都记者 许晓蕾 实习生 林文琪 苏芷莹
制图:美编何欣
编辑:刘芳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开场——广东文娱市场重启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