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队异国竞赛过断崖穿丛林屡夺第一,走近特战旅“魔鬼教官”

南方都市报APP • 军情集结号
原创2021-08-06 12:11

微信图片_20210806100102.jpg

刘近  陆军第七十六集团军某特战旅营长。1985年2月出生,2003年12月入伍,2005年6月入党。刘近带头苦练特战本领、带领官兵深化实战实训,掌握格斗、伞降、狙击等特战技能,10余次赴雪域高原、大漠戈壁参加重大演训任务,带队赴巴基斯坦参加“团队精神”国际竞赛,在31个竞赛课目中取得23个第一,积极探索创新训练模式,帮带培养专业骨干300余名。被评为全军军事训练先进个人,荣立二等功2次、三等功5次。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4周年之际,中央宣传部、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表彰12位“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陆军第76集团军某特战旅刘近位列其中。7月15日,南都记者随媒体团来到了该特战旅。眼前的这位黑瘦精干的军人总是爽朗一笑,他就是刘近,也因训练严苛被称为 “魔鬼教官”。

出乎很多人意料的是,“魔鬼教官”也有一段“黑历史”,刘近告诉南都记者,是军营给了再次证明自己的机会。入伍17年,刘近率领队员多次参加国际比武竞赛,“实战”是他最常挂在嘴边的一个词。

也是这位“魔鬼教官”,在异国比赛时,面对后有悬崖峭壁,前面荆棘密布的绝境,以及队伍蔓延开来的涣散士气,他当着大家的面直接把报警器导线拽断,告诉队员:“站在国际赛场上,我们就代表中国,在中国军人的字典里没有‘放弃’二字!”

微信图片_20210806100116.jpg

刘近。


“魔鬼教官”的“黑历史”

刘近出生于河南的一个农村,父亲就是一名军人,退伍之后当上了村主任。在刘近的眼里,自己的父亲一生正直,总是想为村里办点实事,但在落实的过程中却遇到了不少刁难。比如,过去村里的村霸在被触及到个人利益的时候,会想方设法报复他家。“有时候还会打骂我爸,我爸心里边难受,躲在房子里面哭过好几次。”

而长大后的刘近也一度让父母操了不少心。回顾过去,刘近坦然地告诉记者,自己有一段晃荡的青春期,不好好学,乱跑乱玩。成为了别人口中的“反面教材”。

他还清楚记得,一次他听到有人跟父亲吵架时,说了这样一句话,你儿子这样,你能好到哪儿去?“我当时就知道自己的路走错了。”刘近说。

不务正业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刘近选择了入伍。“我最开始的想法就是成为比这些人更厉害的人,保护我和我的家人。”

走的前一天晚上,他把这么多年所有做过的错事都跟父亲聊了个透,并告诉父亲,自己要去条件最苦最危险的地方当兵,如果在部队干不出一番事业,就不回这个家。

抱着“一定把自己练出来”的信念,当兵三个月,刘近就立了三等功。他兴奋地打电话给父母,那边的头一句就是“别骗我了”。

“我说我真立了三等功。喜报给你们寄回家,当时我爸在那边沉默了好久不说话,我妈接过电话说我爸出去哭了。”刘近笑着说起了后续,父亲拿着喜报挨家挨户去讲,平时最怕别人拿儿子说事的父亲自那之后,走路挺直了腰。

800x534_610c9baf352c7.jpg

800x537_610c9bae86c92.jpg

战士们在野战训练。


异国比赛,他扯断了定位报警器导线

刘近身上有很多光环,其中就包括多次参加国际比武竞赛,并为中国赢取奖牌。

2017年,中国陆军首次参加巴基斯坦的国际“团队精神”比武竞赛,有来自7个国家的14支参赛队参加。规则十分严酷,场地未经勘察。3天2夜的竞赛中,中国队利用地图和指北针,在丛林中艰难地赶到一个又一个指定地点完成考核。身为组长的刘近表示,在国内对训练场地太熟悉了,地图上沟沟坎坎在现场都能找到,可这儿巴方地图的注记格式和中国不同,必须熟练运用军事地形学,晚上观察星座变化,白天判断山脉走势才能辨明方向。

赛场没有标准答案,裁判们由战场经验丰富的军官担任,以实战效果评判成绩。

刘近还记得,在比赛过程中他们遇到了一道断崖,在主办方给出的路线中,其他道路都被封锁,只有这段断崖是必经之路。在没有月光的晚上,断崖到底有多高?下面是荆棘还是沼泽?

“任务必须完成!”刘近决定,走下断崖探路。在陌生国度的深山老林,前方一片漆黑,后方是悬崖峭壁,队员们身上背着45公斤的背囊,四周闷热潮湿、荆棘密布、野兽出没,走了近两个小时仍看不到尽头,一种绝望的气氛弥漫开来。主办方发给每个参赛队一个定位报警器,随时可以拉响警报申请退出。要不要使用定位报警器?

刘近把队员们聚拢在一起,当着大家的面直接把报警器导线拽断,告诉队员:“站在国际赛场上,我们就代表中国,在中国军人的字典里没有‘放弃’二字!”随即他接过砍刀开路,最终率先找到目标点。等太阳升起,大家发现每个人的双臂伤痕累累,两把砍刀都卷了刃。

不到3公里长的原始森林路,走了将近4个小时。后来他们才知道,这是主办方故意设置考验大家的意志力和实战意识的,所有参赛队伍中,只有中国和熟悉地形的巴基斯坦队走出了丛林。

800x534_610c9b5b534d3.jpg

800x534_610c9b5bdaf2b.jpg

800x600_610c9b5b4de00.jpg

战士们在野战训练。


实战!实战!实战!

“实战”是刘近最常挂在嘴边的一个词。多次在国外参加比武竞赛的经验让他在感激国家和平的环境同时,也把异国的实战经验引入日常训练中。

2012年,刘近作为队长带领25名队员前往异国进行国际比武,主办国还有未平息的战事,随时会出现反政府武装力量,因此竞赛中队员们都是实弹装备。

作战对象实战经验十分丰富。白天该国的队员和中方演,晚上就能听到这个陌生的国度枪声不断。“有次他们第二天回来的时候,我说你们的一个队员昨天还跟我们一起演,怎么今天不见了?原来就是昨天晚上打仗牺牲了。”刘近说。

来到这样一个危险的国家,刘近满脑子想的却是如何学对方的实战经验,转变成中国的实战化。

“我特别想知道他们紧急出动的流程。”刘近说。对方一接到命令出动,他就第一时间从床上蹦起来,衣服一穿,就去看对方如何紧急出动。苦于夜间有些东西看不清,刘近向对方指导员申请参观学

得到对方同意后,刘近这才近距离发现,原来对方全部采用装备和弹药的箱包化,“这个很实在”,刘近说。他们队员人在二楼住着,一楼都是战略物资,一接到紧急出动命令,就顺着一个杆滑下来,直接滑到他们的弹药室和武器库,武器全部在墙上挂着,武器下面就是他们的弹药包和装备包,也就是说滑下来、枪一拿、包一提,直接出门登车,三分钟出动完毕。

如此迅速的出动流程让刘近大感震撼,回来之后马上应用到自己的队伍中。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特战旅的猎人基地,就是按照委内瑞拉的猎人学校,刘近参与建设成的。据说这是全军首家猎人基地,模拟真实战场环境,设置极限练兵条件的“魔鬼周”训练就在这里展开。

他告诉南都记者,和外国特种兵指挥员进行交流时,谈得最多的还是真正打仗过程中外国军人的应对方法。“说白了就是借鉴他们的一些实战经验,融入到我们自己身上,转为中国的实战化训练。”

与此同时,对方也对中国的发展充满好奇。“他们特别想跟我聊中国的发展,我也会在交流中告诉他们我们是怎么一步步建设成现在这样,传递出中国的正能量。”刘近说。

南都记者  王凡  通讯员  解澄澄 郑航  发自宁夏

编辑:梁建忠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