泌尿科里的网红医生!把羞以启齿的问题做成科普短视频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健康联盟
原创2021-08-18 16:04
WechatIMG2400.jpg

什么是“网红”医师?是互联网+医疗时代的健康资讯的传播者,更是互联网+医疗时代的实践者。他们中的多数并不追求变现、拒绝带货,用文字、文图、视频、直播科普更多健康知识。8月19日第四个医师节来临之际,南都健康联盟用文字和视频,持续关注并讲述广东“网红”医师的科普故事,记录他们“翻红”的足迹。

潘建刚

职业: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泌尿外科,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入驻平台:抖音、快手、小红书

昵称:泌尿男科潘教授

触网时间:2020年

代表作:他把羞以启齿的问题做成科普,带你了解更多男性知识。曾经一条关于男性生育话题的短视频播放量达300万+。

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门诊五楼泌尿外科,潘建刚的诊室一下午都没停过,仅半天就有多达40名患者前来就诊,还有临时跑来加号的。其他诊室医生准时下班,他忙碌到17:50才看完最后一个病人。
潘建刚从事泌尿外科工作20余年,除了是泌尿外科教授、主任医师,他还有另一个身份:网红健康科普达人。

WechatIMG203.jpg

个性签名

“关注潘建刚,让你血气方刚!”

打开潘建刚抖音主页,他身穿白大褂,头像后面“关注潘建刚,让你血气方刚!”一行字尤为醒目。圆脸,黑色方框眼镜,他把男性难以启齿的问题做成健康科普,娓娓道来。

(潘建刚抖音健康科普视频)

医生这个道路,是没有精心选择的,潘建刚高中时班上只有两人选择了读医,报考硕士研究生时,他报考的是感兴趣的血液内科,由于分数调剂到泌尿外科,就这样在泌尿外科一做就是2 0年。
一说起泌尿外科医生,包括身边的朋友、同学都会问“泌尿外科是干啥的?是不是给男人看病的?”这对泌尿外科一个认识的误区。潘建刚解释,其实泌尿外科现在在一些医院里面还没有完全分开,但在很多三甲医院,男科和泌尿外科是分开的。“泌尿外科不光是看男人的疾病,同时我们也有为数不少的女性患者。”

未命名文件.jpg

过去,泌尿外科患者对自己疾病难以启齿,为了让更多人了解这些健康知识,潘建刚早期便在报纸刊物上发表科普文章,在医院的公众号也创造过10万+爆款科普文。
随着社交媒体的崛起,潘建刚开始尝试拍些小视频,在朋友圈传播,其中一条300多人点赞。在朋友圈小试牛刀后,他开始进驻抖音、快手、小红书等平台,把难以启齿的男性问题做成科普,传播健康知识,他认为科普也要与时俱进,短视频这种传播力更强。
做医疗科普,潘建刚比较反对教条化、教育式的方式,喜欢像朋友聊天的方式,更易让大众接受。在他的视频里,网友们的疑问,大多能找到答案。视频中,潘建刚面对镜头,语调平静和缓,将专业问题讲得通俗易懂。粉丝评论:涨知识了,转发给男朋友。
泌尿外科话题也自带流量,前段时间,其中一条关于男性生育的短视频,在短视频平台播放量达到300多万。“这说明越来越多人关心生育生殖的健康。”
总结做医疗科普的经验,潘建刚表示,首先一定要通俗易懂。用大白话,不要用太多医学术语,患者听不懂;其次,选题一定要结合大众的的兴趣,关注的焦点,比如泌尿外科结石、前列腺增生的病人多,就把前列腺各个方面的知识录成一个小视频;最后短视频一定要小而精,刷抖音很多人可能刷到30%或一半就刷走了,这就要求上传视频时间不能太长,最好几十秒能解决。
做泌尿外科的健康科普,如何把握尺度也是需要思考的问题,在视频字幕尽量避免太露骨的字眼,而用一些英文字母代替,如壮Y,禁Y等。

医疗科普开始同质化

未来希望出电子书

医生做科普可以提升医生自身品牌,科普作品能让医生有更多精准疾病的患者,提升门诊量。这一点,潘建刚深有体会。除了量的变化,“病人根本看不完”,其次是病人难度的提升,更多疑难病例找上门。

未命名文件1.jpg

今年年初,一名患者患输尿管结石,病情复杂当地处理不了,看了潘建刚的科普视频,从外省来到广州,治愈后给他送了一面锦旗。“一个患者能把他的生命或健康的权利交给医生。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值得肯定的荣誉,”潘建刚说,看患者康复出院时,会有一种成就感。

对于本职工作繁忙的潘建刚来说,做科普纯属业余爱好,是一种公益行为。他的原则是不带货,“网上有几个科普做得不错的医生,后来因为带货翻车了,”潘建刚认为医疗和其他领域不一样,直接关系到人们的健康问题。
随着入驻抖音的医生越来越多,健康科普也开始出现了同质化问题。潘建刚表示,刚开始做短视频,简单拍摄剪辑播出去点击率都很高,现在做得的人多了,就要考虑怎么做出差异化,包括脚本、语言组织、后期包装效果等。“现在做完一条短视频都会看三遍,第一遍看有没有问题,第二遍看看生动不生动,第三考看看大家的接受度。”
短视频接下来如何创新,做得和别人不一样?这是潘建刚在思考的问题。他计划攒够了科普系列做电子书,穿插图画、动画、视频,扫二维码收看,丰富科普形式。
采写:南都记者 李春花 实习生 李茗轩 通讯员 许咏怡
摄影、视频:南都记者 吴佳琳 实习生 林丽珊 吴诗欣

部分图片由受访对象提供

编辑:李春花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网红”路上的广东医师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