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民间工艺精髓在哪?广府文化学者告诉你打开方式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直播
原创2021-09-12 23:57

南都讯 记者卫志凌 余加明 “三雕一彩一绣”是广府民间工艺的代表。9月11日下午2点半,广州市文史馆馆员、资深广府文化学者曾应枫在广州图书馆做客“文史广州”,开讲广府民间工艺的历史文化、传承与发展。这些广府民间工艺将岭南文化与外来文化,商业文化与民俗文化相结合,又各自形成了独门绝艺,对粤港澳及海内外有着巨大的影响。

微信图片_20210911145816.jpg

9月11日,资深广府文化学者曾应枫上线开讲广府民间工艺的历史文化、传承。

曾应枫介绍,广府民间工艺在世界影响深远,特别是闻名海内外的“三雕一彩一绣”(牙雕、玉雕、木雕(广木作),广彩、广绣)。从唐代开始,岭南民间工艺扬名。

海上丝绸之路开启了广州与海外的贸易来往,并创造和发展了广府精湛的民间工艺品,如陶瓷发展为广彩、丝绸发展为广绣,木器商品发展为木雕,玉石发展为玉雕等。广州的民间工艺可以说是在传统民间文化的基础上,吸收了外来文化和市场文化发展起来的。

微信图片_20210911145801.jpg

曾应枫进一步介绍,广州牙雕的源头可以上溯到新石器时代。从西汉南越王墓出土的文物中就有当时工匠所制的象牙制品,说明距今2100多年前,广州牙雕造诣已经相当高超。清代是广州象牙雕刻发展的鼎盛时期。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广州一口通商,外商船舶只限进出广州港,大批象牙运入广州。广州牙雕别树一帜的艺术风格成为清牙雕工艺的主流。贡品的制作仍是广州牙雕的主打,在清代的广东贡品中,有记载的就有进贡牙丝宫扇五柄,有进贡牙雕十三层《群仙祝寿塔》一座,有为慈禧贺寿进贡的象牙雕刻龙船一艘等,还有一件“紫檀牙雕广州十三行图插屏”。

图片1.png

金扣象牙卮,珍稀的汉代(南越王墓)象牙出土文物,距今已有2100多年。

“三雕一彩一绣”中的广彩,即广州彩瓷,也称广州织金彩瓷,是我国外销瓷器的主要品种。广彩是在各种白瓷器皿上彩绘而烧制成的一种具有浓厚的东方特色的工艺品,大都采用我国的织锦图案,以颜色鲜明绚丽而著称,向来被誉为:“绚彩华丽,金碧辉煌,万缕金丝织白玉”。曾应枫介绍,广彩始于明末清初,康熙年间发展,雍正年间成对外出口产业,乾隆年间成为兴盛的外销产品。

图片2.png

广彩:清道光至咸丰绘人物六角花盆。

广绣(粤绣)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中国四大名绣之一 。曾应枫介绍,在唐代,已有精美的广绣绣品问世。1514年(明代),一葡萄牙人在广州购得一龙袍绣片回国,得到国王厚赏,广绣之名遂扬名海外。

图片3.png

广州男绣工余德的绣画《孔雀牡丹全景》于1915年到美国旧金山参加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获得大奖。

玉雕工艺源远流长。曾应枫介绍,广州曾在飞鹅岭的新石器人类遗址中出土了玉器及镶嵌玉的工艺品。 距今2000多年的南越王墓出土玉器件更达到200多件, 其中还有珍贵的龙凤纹双环玉饰等。清代道光年间,广州玉石工艺店铺有200多间。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广州从事玉石生意的大小商户有4000余家,从业人员上万人。最大珠宝玉器集散地是广州的长寿路玉器墟。

图片4.png

玉雕大师高兆华的作品《三连瓶》。

广州木雕(广式家具)于清代最负盛名,以雕工精细脍炙人口。曾应枫介绍,明代广州作为全国最大的贸易口岸从东南亚各国输入大量红木,刺激了木雕业兴起。明代至清初,广州外贸繁盛,水运硬木可至濠畔街,故濠畔街中渐多酸枝木器作坊,至清代有数十家,人称“酸枝街”。

图片5_副本.png

广州木雕(广式家具)在清代最有盛名,以雕工精细著称。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原则是‘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力;长远规划、分步实施,点面结合、讲求实效’。”直播课的最后,曾应枫总结说,“民间文化在不同地域都有自己的特色,保护传承,是要让传承人获得认同感与幸福感,让非遗成为共享文化,才可持续发展。”

该主题讲座由广州市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广州图书馆联合主办,通过南都APP、网易、微博、抖音等平台进行网络直播,向广大市民群众展示岭南文化的深厚底蕴,更好凝聚共识、持续共建人文湾区。


点击下面的链接可完整观看:

https://m.mp.oeeee.com/live/4703_65996784b6eeae9d.html

编辑:卫志凌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