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讯 记者黄莉玲 9月23日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一级大法官贺荣透露,近期将公布一批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典型案例,出台反不正当竞争司法解释。
据悉,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法院全面加大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力度,共审结知识产权案件229.2万件,其中专利16万件,著作权146.4万件,商标48.6万件,审结侵犯知识产权犯罪案件4.4万件,2020年比十年前增长了86.1%。
值得注意的是,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纲要(2021-2035)》,明确要健全公正高效、管辖科学、权界清晰、系统完备的司法保护体制。贺荣表示,下一步人民法院将围绕安全、激励、公平、规范、保护等重点,全面严格保护知识产权,服务知识产权强国建设。
她透露,近期人民法院将公布一批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典型案例,出台反不正当竞争司法解释,促进大中小企业公平发展,有力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此外,人民法院还将发布服务保障知识产权强国建设有关意见,严格平等保护中外以及包括民营企业在内的各类市场主体合法权益,为营造开放、公平、公正、非歧视的科技发展环境发挥好司法服务和保障作用。
会上,贺荣提到,针对知识产权案件的举证比较难、周期比较长、成本比较高,赔偿也相对低等普遍性难题,人民法院完善证据规则,支持证据保全,切实减轻举证负担。推进繁简分流,探索完善民事、行政、刑事三合一审判机制,推动建立国家层面上诉审理机制,技术类案件二审平均审理周期由过去超过一年大幅缩短至目前的120天左右。
另外,人民法院还支持维权合理费用,出台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司法解释,加大惩罚性赔偿适用力度,显著降低维权成本、提高侵权代价。
据贺荣介绍,为加强对公平竞争的保护,人民法院依法审理电商平台“二选一”“大数据杀熟”“网络虚假刷量”等典型案件。审结不正当竞争纠纷2.5万件、垄断纠纷879件。加大商业秘密保护,审结侵犯商业秘密纠纷3588件,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秩序。
在加强著作权保护方面,人民法院制定网络侵权司法解释,既依法判处侵犯《流浪地球》等影视作品被告人刑罚、严厉打击盗版侵权行为,也严惩虚构版权谋利等“碰瓷”行为,维护法治秩序,推进文化繁荣。为加强商标权保护,人民法院依法审理海棠湾等商标侵权案件。坚决制止和惩治恶意抢注、囤积、傍名牌、仿冒等不法行为,营造良好的知识产权保护法治环境。
另外,为营造鼓励创新良好法治环境,人民法院加大对关键核心技术及新兴产业、重点领域等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出台全面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见,依法审理共享单车“扫码开锁”专利纠纷,以及一批标准必要专利案件。
至于加强种业种源知识产权保护方面,人民法院制定植物新品种权保护司法解释,严格保护国家种质资源,审理玉米“隆平206”等品种权案,重拳打击假冒伪劣、套牌侵权等突出问题。审结各类涉植物新品种案1871件。
编辑:蒋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