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11月,在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廖承志先生的倡议下,170名国内外知名专家作为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第一批创业者,在彼时遍布农田的天河石牌建起了全国第一所面向归国华侨的医院,开创现代医院雏形。
栉风沐雨40载,从面向华侨到服务群众,这所大型三甲综合医院正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和粤港澳大湾区战略,在广东着力构建“顶天立地”医疗卫生大格局背景下,推进高水平医院建设。
在建院40周年院庆前夕,院长徐安定教授在接受南都记者专访时表示,未来的暨大附一院,将围绕脑重大疾病、骨关节疾病、精准减重及代谢疾病、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分子诊断为核心的大医学影像等领域,打造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国内一流、辐射粤港澳大湾区的优势学科群;开展“侨”字特色临床医学教育和科研,建立辐射粤港澳及全球华人华侨的医疗服务体系和互联网医院。
追赶先进过程中
多个领域跻身行业前沿
1978年,党和国家作出了复办暨南大学并创办暨南大学医学院的决定。同时,为了承接海外华侨及港澳台同胞回国就医之需,国家决定在广州建立一所具有现代医疗设施的广州华侨医院,作为暨南大学医学院的附属医院,也就是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次年,中组部从全国调派了约170名在国内外很有影响的医学专家进行支援,如骨科专家邝公道、血液专家郁知非、眼科专家李辰、徐景堂、护理专家黄爱廉等一大批优秀医务人员齐聚一起,开始在简陋、朴素的环境中艰苦卓绝地创业。这批尖端医疗人才精诚团结,凭借精湛的医术和优良的服务,引领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在广东省医院中独树一帜。骨科、血液内科,儿科、眼科、神经内科等学科更是成为同行中的佼佼者,治疗水平走在全国前列。
但即便有众多知名专家的加持,初创和发展阶段的暨大附一院和国内外先进医院之间的差距是明显的。
“1988年考研来到暨大附一院,成为医院神经内科的开门弟子时,当时我们的技术、规模、理念与世界先进之间的差距是明显的。学科有一定的知名度,但规模很小。”徐安定告诉南都记者,彼时的医院门诊老旧,病床数仅550张,是一所偏袖珍的三甲综合医院。即便如此,以神经内科为代表的医院各大学科都在一代代传承中进步、发展,在跬步积累中厚积薄发。直到2012年,新的住院大楼建成投入使用,医院的病床数才扩展到1922张,医院的学科建设进入发展的快车道。
同时,作为暨南大学的直属附属医院和第一临床医学院,临床医学的发展也被纳为学校高水平大学和双一流学科建设的重要内涵之一。经过40年不懈奋斗,医院逐渐形成了以神经内科、骨科、普外、医学影像为明显特色和领先优势的完整临床医学专科体系。
徐安定所在的神经内科与神外、影像、精神心理、康复等学科共同打造的脑重大疾病学科群,在脑血管病急救、规范化防治和康复领域获得显著成效,主持和参与国家指南十余部,成为国内一流的医教研和人才培养中心。
作为最先开展腹腔镜微创外科及减重手术的国内医院,王存川教授团队走到了全国乃至世界的前沿,享有很高的声誉,目前正致力于引领肥胖与糖尿病代谢手术走向新的高度。
传承于骨科大师邝公道教授的骨科正向关节疾病治疗、肢体伤残功能重建与矫形、脊柱疾病治疗与矫形等全方位发展。
医院影像医学中心高水平人才济济,拥有一批国内领先的临床及科研设备,以国内领先水平的分子影像诊断为特色,不仅服务于临床,同时还成为服务粤港澳大湾区生命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
学科建设夯实、加强,医院综合实力也在不断攀升。根据复旦排行榜华南区医院综合实力排名,医院从2016年的第15名提升到第13名,在高水平三甲医院云集的广东综合医院排名中位于第8位。在2019年度国家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中,医院在无年报综合组评级为最高级A级,位居全国第二;在广东省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评价中排名无年报组全省第一。
经过四十年的发展,曾经的追赶者,已经快速成长为世界先进医学的并跑者,并成功登上了现代医学的发展高地,成为广东50家高水平医院中的一员。
社会服务
医疗资源下沉,助力基层建设
医联体建设和强基层是国家深化医改的重要民生战略。积极开展社会服务是现代化医院的重要使命之一。在这条路上,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积极探索,建设了一套全托管、共建、医院医联体、专科医联体、柔性帮扶、组团式帮扶等多形式组合的全新模式。通过与60多家区县基层医院建立多种形式的“医联体”合作,以优势学科专家的“技术保底”,“送医送技”,使基层就诊百姓在县、区级医院就能享受到高水平医院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到目前,一个以暨大附一院牵头,辐射相关县、区医院,层次分明、双向通达的医疗服务网络已经构建完成。我们将当前深化医改过程中的分级诊疗、大病不出县的目标真正落到了实处。”徐安定表示,以共建惠州市龙门县人民医院为例,暨大附一院通过派驻常驻专家、本部团队整体柔性帮扶的紧密合作方式,让当地卫生健康服务能力快速提升,县域内住院率快速上升,患者得到最大的实惠。
这其中,卒中中心建设可以堪称合作成功典范。
2018年初,暨大一院全面共建龙门县人民医院,并派驻常驻专家筹建和领衔卒中中心,短短一年时间,龙门县人民医院就获得国家卒中防治示范中心,成为当年唯一一个免检单位,其各项卒中救治指标一直位列全国前列。随后暨大附一院又在其他三家县级医院的卒中中心建设中成功复制了“暨南-龙门”模式。
“在与龙门县人民医院合作项目中,我们获得了一些成功经验。希望能将这些成功经验扩大到更多医院,以期为南粤大地,特别是粤东西北相对落后地区的卫生健康服务作出更大的贡献”,徐安定表示。
据悉,除了对广州天河区、顺德区、中山火炬区、龙门县、新丰县的帮扶和医疗资源下沉外,暨大附一院已经全面托管广东省最东边的饶平县人民医院和梅州地区的五华县人民医院。
此外,暨大附一院还承担了对西藏林芝市人民医院、新疆喀什人民医院的组团式帮扶任务。目前全院约有80多位专业技术人员在基层从事至少1年以上的长期服务。徐安定自豪地表示,“通过这种模式,越来越多的地域居民,在家门口即可用基层医院的收费价格,享受高水平三甲医院的医疗服务,体验到实实在在的方便与优惠。”
抗击新冠疫情,总有暨大附一院的身影
立足广东做好技术帮扶的同时,医院还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援疆援藏、服务华侨中争先。2020年初,在新冠肺炎肆虐全国的危急时刻,医院积极响应国家和广东省统一部署,“粤”过千里,驰援疫情重灾区。先后派出医护人员共94人次分赴武汉、新疆、辽宁和香港特区开展疫情防控工作,出色地完成了抗疫任务。
今年5月,面对来势汹汹的广州疫情,医院迅速响应,出动3549人次的核酸采样队辗转广佛莞深,始终冲到抗疫的最前线。同时,感控专家、重症医学专家、药学专家等多名医护人员先后奔赴广州抗疫一线主战场驻点增援。
最美逆行者不曾缺席,新生代逆行者前仆后继。
立足粤港澳大湾区
擦亮“侨院+名院”金字招牌
暨大附一院从创立之初就担负着面向华侨服务的使命。而在当前“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战略中,将两大战略与服务华人华侨、港澳同胞相结合医院不懈实践的重要工作。截至目前,在港执业且毕业于非香港医学院校的医生中约14%毕业于暨南大学。而澳门医疗卫生系统75%以上的执业医生和80%的部门主要领导均毕业于暨南大学。
徐安定表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关于“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粤港澳合作、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为重点,全面推进内地与香港、澳门互利合作”的精神是医院的责任和担当。暨大附一院秉承着侨院开放交流的传统,更需要进一步拓宽视野和放开思路,擦亮“名院+侨院”这块品牌,使其真正成为粤港澳医学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首先我们要做好针对港澳地区医学生的特色医学教学和培养。其次是吸纳更多的境外优秀教工。目前医院已经有16名港澳台籍和1名美国籍教工在医院全职工作,他们为病人和大湾区发展奉献着自己的光和热,伴随着华医和大湾区共同成长。希望随医院的发展,能吸引越来越多的港澳台及海外侨胞青年能加盟。”
为了更好地完成服务全球华侨和港澳台胞的使命,医院利用广东省远程医疗平台业务示范单位这一优势,全力打造建设立足粤港澳、面向东南亚、辐射全球华人华侨的暨南远程医疗健康咨询网络平台,通过互联网+医疗的形式为湾区医疗人才提供更好的工作机会,让全球华人享受更优质便捷的健康咨询服务。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是大湾区建设的重要一分子,我们有责任、有能力去融入湾区,共同发展。我们更希望医院能够借以医疗、教学与科研的力量为港澳与内地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增进彼此的了解,让同胞们看到大湾区的前景。”
徐安定表示,医院将以高水平医院建设为契机,将“名院+侨院”视为立院根本,全面提升医院核心竞争力,打造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国内一流、辐射粤港澳大湾区的优势学科群。“展望未来五年,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将在中共中央统战部和暨南大学的领导下,着力提升医院医院整体实力进入全国综合医院百强,4个优势专科进入广东前三、全国前二十。”
采写:南都记者 王道斌 通讯员 刘丽芳 张灿城
编辑:王道斌